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平台传播的微电影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模式,并呈现出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小规模投资的主要特征和优势,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电影已成为微电影行业的发展新业态。而“微电影+”在各行各业的深化能在发挥其制作及传播优势的基础上带动行业进步。作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承担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职责,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借助“微电影+”发展模式,思政教育可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育人资源的多元、教育影响的深化,并依托微电影的融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能创新思政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表现形式,以更直观、更独特的教育走入学生内心,唤醒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在感悟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魅力的基础上完成价值观培育。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微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立足思政教育现状,积极探索微电影融入的有效策略。
一、微电影融入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
微电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可直接转变思政教育传统模式,通过微电影的创作、传播过程带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并以此为基础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微电影+教育”中体现思政教育时效性。其一,从思政教育角度来看,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需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在教育者带领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热情,结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创作出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的微电影作品。基于此,高校及教育者可以此类作品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思政教育,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在师生共同参与中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在深度协同中发挥混合育人模式新价值。其二,大学生需深入研究微电影创作主题、探索创作方式及传播进程,并在教育者带领下开展实践。基于思政教育视角,微电影主题的选择与传播方向的探索皆需要思政理论知识予以支撑,同时以必要的政治底线为导向,这便从学生主体角度明确了思政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因此,微电影的融入能带动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中保障微电影创作传播的正确方向,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中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其三,微电影的融入能在丰富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背景,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效完成。无论是微电影的创作,还是“微电影+”教育模式的落实,都能在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深化教育影响,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和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此外,由于微电影特有的启发性和感悟性,能在融入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思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深刻影响和全方位育人价值。
二、微电影融入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
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需要思政教育者与大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扎实的专业技能予以支撑,这便对思政教育者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现阶段,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微电影+”教育方式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并着手推进微电影融入,国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心中的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使得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但从目前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来看,以“微电影+”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微电影创作及其融入思政教育对教育者及大学生的知识技能都提出较高要求,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存在差距,再加上教育者对微电影融入价值的掌握不准确,导致其在指导学生开展微电影创作、实践微电影融入教育活动时秉持消极态度,无形中削弱了大学生参与微电影创作的积极性,且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系统学习微电影创作相关知识技能,增加了微电影融入阻力。其二,受限于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因素,思政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创作微电影时存在相关资源挖掘不深入、创作过程不顺畅、创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结合目前高校信息平台局限,主旋律微电影的传播受到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其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其三,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强调电影主题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部分高校自实践“微电影+教育”模式以来,虽然制作出一定数量的微电影作品,但真正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品微电影较少,作品呈现形式化、泛娱乐化趋势,不仅难以承载深刻的价值精神,更是成为其融入思政教育的阻碍。此类微电影的融入不仅无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更无法深化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三、微电影融入
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对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与现存问题阐述,高校应着力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变革思政教育模式,在教育者有效引领和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中高质量开展微电影创作与传播工作,并结合价值引领、形式创新及高效传播等切实推进微电影融入,以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发挥微电影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微电影价值引领,确保创作传播正确方向以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微电影在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强调主题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坚守政治底线的基础上深化微电影作品的价值引领,以确保微电影创作传播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和实践层面的一致性。在微电影选题和内容设计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应把握其政治导向性,确保电影主题契合新时代背景,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以此充实微电影思想性。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可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聚焦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凝练提取微电影创作内涵,并挖掘其蕴含的思政理论,以作品创作和传播为途径,实现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在承载思政故事中传播好中国声音。例如,第五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藤蔓的青春》,该作品以袁隆平院士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鼓励大批高职院校青年奋发图强为主要内容,旨在激励青年一代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在宣传校史过程中将“袁隆平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以“微电影+育人”的形式创新教育模式、深化价值引领。基于此,不同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发掘地方特色红色资源和校史文化资源,学习《藤蔓的青春》创作经验,以微电影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并在微电影创作中凸显价值引领,依托兼具思想性和政治性的作品推动微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机融入。
(二)优化微电影创作实践,在教师引领与学生参与的有机统一中融入教育
微电影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特征体现需要思政教育者的正确引领,而主题的多元性和创作的多样性需要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针对传统模式下,教育者在推进微电影融入时多选用已有的主旋律微电影作品,而后借助微电影的多元传播和直观感受发挥其价值观引导作用,高校应优化微电影创作实践、创新微电影融入形式,在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中进行高质量创作,以微电影融入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深化教育影响,彰显微电影育人功能和多元作用。
其一,高校及教育者应将微电影创作与微电影融入相联系,在思政教育进程中开展创作,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实现融入,形成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的科学宏观规划,在思想观念层面密切微电影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便利其育人实践的多元化开展。为此,高校及教育者应深入分析“微电影+教育”的实践要求和育人理念,创新微电影融入的顶层设计,突破单一融入限制,实现创作与融入的有机统一,从而持续深化思政教育影响。其二,思政教育者在引导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创作知识和技能,确保引导工作的正确性。教育者可带领学生从思政教育主题入手,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中明确微电影创作主题和内容资源,并以微电影创作的环节和进程为导向,做好统筹规划,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立足点,明确分工,规范微电影创作过程,实现创作过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其三,学生应意识到自身在微电影创作及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微电影创作和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以兴趣爱好及实践技能为依据,在教育者引导下明确自身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的职责,并重视与同学之间的协作,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微电影创作,从而为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贡献力量。其四,高校及教育者应重视微电影融入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在创作与育人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多元教育模式支撑微电影的融入,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
(三)重视微电影有效传播,支撑其价值内涵的高效弘扬彰显以文化人功能
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还需要特定的信息平台建设,以支撑其高效传播,在信息平台中以微电影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及教育者应关注微电影在当代传播的要求,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平台完善过程中支撑微电影的有机融入,充分彰显其以文化人功能。其一,高校应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以主旋律微电影创作和传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借助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微电影的高质量融入。其二,高校应完善信息平台建设,以校园媒体平台支撑微电影的高效传播,助力其融入思政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创新。为此,高校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为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系统化支撑,依托思政教育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慕课、云课堂等平台传播主旋律微电影,在思政教育的网络化进程中实现微电影的有机融入,结合微电影创作与赏析选修课、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微电影传播形式、拓宽微电影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范围。
(作者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