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综合素质、精神内涵等具有积极意义,是开展美育和德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是高校音乐教育与时俱进的集中表现,又是新时代开展数字音乐教学的根本要求。当前,越来越多数字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中,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创新音乐呈现方式的同时,开辟出线上音乐教育新空间。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优势,将其广泛应用于音乐教育中,以提升音乐教育有效性。
一、运用数字媒体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挖掘音乐教育新资源
数字媒体是以数字方式存储与传输数据的媒介形式,不仅具有强大的信息承载力,而且能够避免由于技术工具限制而造成的数据丢失和资源浪费。因此,将数字媒体运用于高校音乐教育,既可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音乐资源,也能凭借其形象化、多样化的信息载体为音乐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提供全新视角,使原本枯燥的音乐理论课堂变得丰富生动。
其一,数字媒体技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等显著优势,可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广阔的音乐资源库,使音乐教师和学生在获取音乐教育内容时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能够从慕课平台、新媒体课件、国外音乐网站中,随时随地获取、下载所需的音乐教育资源。基于此,高校应努力整合、优化线上线下音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教学课程等,并将这些资源通过线上资源库或校园网站进行有机连接,以实现不同资源之间的相互融合。其二,数字媒体是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视听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形式,既能使得音乐内容呈现效果更加形象、立体,也可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因此,高校应综合运用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数字媒体直观、立体地呈现音乐内容,进而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图像或场景,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视听体验中增强自身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素养。
二、运用数字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构建音乐教育新模式
数字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不仅颠覆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而且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可创设沉浸式的音乐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得以在参与式体验和互动交流中认识音乐、感悟音乐、体验音乐。
其一,数字媒体教学作为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流,一方面可为音乐教学创设无限接近真实的高沉浸式、强参与感的音乐学习情境,弥补传统音乐教学课堂在情境设置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全面提升音乐教育效果。在传统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式地接受音乐知识,不仅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无趣,而且师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严重削弱高校音乐教育成效。对此,高校应凭借数字媒体的可视化、沉浸式和拟真性等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交互式的情境演绎深刻感知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其二,高校应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互动意识,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进而使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提升音乐素养。比如,教师可借助直播平台、远程音视频互动教学平台等数字媒体平台开通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渠道,并以远程提问、游戏、连麦等方式强化互动效果,进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三、运用数字媒体开启线上教学方式,扩展音乐教育新空间
随着数字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线上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方式更是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从而为高校音乐教育开辟新的空间和渠道。
其一,高校应加大对数字媒体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音乐课程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相比于其他课程,音乐课程是一门应用型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数字媒体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数字媒体的投入和使用,充分利用慕课、校园网站、云课堂等数字媒体搭建线上音乐教学平台,并主动开设音乐学习专栏,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同时,高校应以国内外优质音乐教育资源为核心,以多种类型的数字媒体为载体,为学生制作不同形式的音乐微课、微视频等,使学生可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带来的魅力。
其二,音乐教学APP也是开启线上教学模式、打造智慧音乐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不仅可有效改善传统教学必须借助乐器实物才能得以开展的弊端,显著降低教学成本,而且可真实模拟钢琴、架子鼓、贝斯等乐器的声音,使学生充分学习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触键方式,进而全面提升学生音乐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具有多元性、互动性等诸多优势,将其广泛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音乐教学弊端,进一步增强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多重优势,积极探索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从而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