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基于同名系列英文小说改编,剧本使用的语言是在英文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基础上“改造”过的“魔法世界语言”,这些地名、法术名、咒语名等大量由原作者J·K·罗琳原创的生造词集中在魔法世界的特有名词方面,与充满想象力与奇幻效果的“魔法世界”一起吸引了全球300多个国家的观众,这些神奇的“魔法术语”也在全球被翻译为60多种语言,携带着魔法世界的“神奇”广为传播。《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传播并收到观众们的青睐,译者与原作者一样更加功不可没。本文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翻译进行赏析。
一、准确有效地表述出具体事实
跨文化翻译实质上是要通过信息在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传播,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群在一个有边界的文本场域中开展互动,通过翻译让译入语国家与原语言国家的“陌生人”能通过翻译过的文本达成交流关系。在“交流”的首要目标和前提下,翻译后的文本必须保持通俗易懂、文化契合。尤其是在电影的翻译中,字幕作为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信息,必然要将能准确有效地传达出具体事实为首要目标,在保证信息传达角度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两国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对原字幕的语言结构、基本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这可能也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放弃一些个性和个人偏好的表达,与观众群体的普遍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保持一致。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世界中,伦敦隐藏着一条只有巫师可以进入的神秘商业中心“对角巷”(Diagon Alley),对角巷的入口藏在“破釜酒吧”的后墙上。要进入这里,就要先找到一个四面有围墙、还摆放着一个垃圾箱的小天井,再敲击从垃圾箱起往上数三块,再往横里两块的墙砖。如果敲击了正确的墙砖,墙上就会出现一个小洞,然后慢慢形成一条宽阔的拱道供人进入。对角巷的英文原文“Diagon Alley”中的“Diagon”是几何学术语中的“对角面”与“对角线”,也可表示国际象棋中的斜线走法,略带有双关意义。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采取逐词翻译的方式,分别翻译为“对角巷”和“斜角巷”;土耳其语译为“Diagon Yolu”,越南语译为“Hẻm Xéo”(对角路),基本还原了原作中的含义;丹麦语译为“Diagonalstræde”,基本采用字面翻译,不过“Diagonalstræde”在丹麦语中并不是个双关语;比较有趣的是匈牙利语译为“Abszol út”(写成一个词意为“绝对的”;“út”意为道路),斯洛文尼亚语中的“交叉”和“对角”基本同意,译为“Prečna ulica”(交叉巷)。一般电影台词的翻译经常存在重意境或个人喜好而轻事实的倾向,但恰恰是这些从影片的实际内容出发、看似“朴实无华”的翻译,让电影内容在不同语言文化表达方式的转换之间保持了基本稳定性,是世界不同语言趣味和文化魅力得以充分展开的基础。
二、包容契合地传达出形象内涵
翻译作品要注意译文符合观众的文化基础和情感需求,尤其是在进行电影字幕的翻译时,为了还原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魔法世界的诸多神奇之处,译者必须要在对原文和原语境足够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包容契合地传达出形象内涵。
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霍格莫德村”(Hogsmeade)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Hogwarts)的翻译与对照为例。在魔法世界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和霍格莫德村颇有渊源,二者的翻译也存在关连。首先,霍格沃茨学校与霍格莫德村差不多是同时出现的,都是一千年之前;其次,霍格莫德村中最重要的“猪头酒吧”(Hog′s Head)的老板阿不福思·邓布利多,也就是霍格沃茨现任校长邓布利多的弟弟;霍格沃茨重要学生组织“邓布利多军”的组织和集会地最早也是猪头酒吧。在2007年,罗琳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官方网站上进行了一次“巫师普通魔法及基础资质测试”(Wizards' Ordinary Magic and Basic Aptitude Test,简称“W.O.M.B.A.T.”),提到了霍格沃茨的选址和名字的由来:The location and name of Hogwarts were both chosen by Rowena Ravenclaw, who dreamed that a warty hog was leading her to the cliff by the lake. 大巫师罗伊纳·拉文克劳梦中被一头野猪带到了某片湖边的悬崖上,就将此处作为了霍格沃茨的所在地,而霍格沃茨学校位于悬崖之上;野猪的英文“warty hog”颠倒过来为“hogwarty”,与后来的霍格沃茨“Hogwarts”的发音非常相似——霍格莫德村则是在霍格沃茨山旁的一片草地上建立起来的。霍格莫德村的英文是Hogsmeade。“meade”在古英语中有“meadow”之意,也就是“草地”的意思。Hogsmeade的字面意思,即“Hogs旁边的草地”。Hogs发音与Hogwarts发音相似,可以说是后者的简化。在翻译“霍格莫德”(Hogsmeade)时,就有很多国家采用了形象翻译的方法,例如荷兰语译为“Zweinsveld”,“zweins”与“zwijns”(“猪头的”)是同音异形异义字,“veld”意为“领地、场地”;芬兰语译为“Tylyaho”,"tyly"来自于"Tylypahka"("Hogwarts"),"aho"意为“草地”;法语译为“Pré-au-lard”,“pré”意为“草地”,“lard”出自“猪”。这些翻译并不是武断、直接地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译入语国家意象,而是在充分了解原作设定的基础上包容、契合地把握了翻译对象的形象内涵,达成了最佳的翻译效果。
三、创意性地促进文化内涵传播
字幕的跨文化翻译不仅令《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魅力在世界广为传播,也让影片中蕴含的各种拉丁文学、欧洲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伴随观影和影迷交流过程产生迁移、扩散等变动,影响不断扩大。
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部分咒语的翻译为例:高等巫师“傲罗”们总是使用的高级攻击咒语“削割咒”:Sectumsempra,“Sectum”是拉丁文动词“seco”的过去分词,意为“切开”,“sempra”在拉丁文中是个语态词,表示“一直”“总是”。这一咒语直译意为“一直切开”,大陆的中文翻译者将它命名为“神锋无影”,不仅准确且在意境和氛围上富有美感,十分贴切;在为自己和他人展开防御时使用的强大魔法守护神咒“Expecto Patronum”同样源自拉丁文,“expecto”意思是“我等待”;“patronus”意思是“守护者”或“保护人”,合在一起就是“我在此等候守护者”的意思,大陆译者将其翻译为“呼神侍卫”,别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力量感。除此以外,还有令时间短时间内回溯的“Prior Incantato”源自拉丁文prior,意思是在先的或在前的;incantatem,意思是魔咒或咒语,翻译为“闪回前咒”或“闪回咒”;令隐藏外形的人或物迅速现行的显形咒“Apareciym”源自拉丁文appareo,意思是显现或出现,翻译为“急急现形”;将某个秘密放进施法者心中,除非被施法者主动泄露,否则这个秘密永远不会被别人发现的“Fidelius Charm”源自拉丁文fidelus,意思是“结束”,翻译为“赤胆忠心”等等。在这些翻译中,译者以深厚的翻译和语言文学功底将欧洲语言文化中的要素转化为优美凝练、具有古典风格的汉语,让读者身临魔法世界,展现出了神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魅力。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