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生产的儿童电影《小马鞭》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研讨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电影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天山电影制片厂承办,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左衡主持。
该片由高黄刚担任总制片人,董新文、夏普卡提·木拉提导演,董新文、高黄刚编剧,周翔摄影,巴合波力·胡阿提别克、菈芯·哈米提、阿勒哈尔·吐尔逊阿力、阿力木江、丽娜·夏侃等主演。
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崔东利介绍了影片的创作生产情况。《小马鞭》将镜头聚焦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展的“马术进校园”和“滑雪进校园”活动,讲述了哈萨克族小男孩昂萨尔关于骑马圆梦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中华大地不同民族之间相同的文化理念,向外界充分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副主任(副馆长)张蕾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上,电影批评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批评工作起步很早、起点很高、数量众多、质量精良、影响深广,这是中国电影史的一大特色,也是党发展电影事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电影批评活动会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天山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副厂长荆鲁洲代表《小马鞭》主创人员发言。他表示,近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紧扣时代脉搏,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为主导,关注人民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变迁,通过艺术形象的提炼和塑造,真实抒写和记录新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精神心灵。当今,在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新疆电影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并祝愿《小马鞭》这部影片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
导演夏普卡提·木拉提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主创团队的初衷是为全国少年儿童创作一部充满温情写意的浪漫童话色彩的影片,在文化润疆的大时代背景下,艺术化地呈现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美好图景。
多位电影界专家学者就影片的题材、主题、台词、内涵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小马鞭》以少年儿童的视角,以充满童趣的艺术表达,把艺术创造向着普通人的“中国梦”敞开,向着新时代中国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敞开,创作出了一部三性统一的力作。
专家们认为,该片立意积极向上,主题鲜明,人物塑造成功,展现了新时代新疆少年勇敢追梦的青春年华,弘扬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水准上,专家也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影片凸显创新意义和鲜明特色,充分体现了新疆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蕴含梦想、勇敢、温暖、团结、友爱等多种主题元素,充满童真趣味性,展现了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故事线索丰富,“有意思”也“有意义”
张丕民(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小马鞭》以小故事为切入口,故事线索丰富、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设计巧妙、演员表演自然,同时展示了新疆的大美风光。故事表达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可以说打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优秀儿童题材影片,将成为电影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回归儿童片趣味性表达的本色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小马鞭》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影片风格自然清新。作为儿童影片,《小马鞭》回归了儿童片本色,通过趣味性表达,诗意性地描写了孩子自身对周围人和周围世界的认识,通过认识的改变来体现成长过程,更能让观众产生共情。
从孩子视角展现美好童真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影片生动表现哈萨克族马背文化、用抒情视角展现了壮美的草原和森林风光。从孩子的视角,深入描写了儿童心理愿望,逐次开展排障类型叙事,将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人物关系描写得细腻。
借物喻理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
皇甫宜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主任、《当代电影》杂志主编)
《小马鞭》是一部温馨、细腻、动人的儿童片。影片在成人的世界里构建了一个儿童世界,通过描写一个草原上的男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伙伴的愿望作出的种种努力,让观众看到了儿童心里纯真美好的一面,并且运用借物喻理等手法,与时俱进地体现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呈现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生活面貌
赵丽芳(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小马鞭》既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故事,呈现多民族共处共融共享的大家庭日常生活化场景和氛围,也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从物流、教育、医疗、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面貌特征。
达到“情景交融”的中国美学至高境界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导演)
影片成功地用视听语言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儿童形象,并把地方风光和哈萨克民族文化巧妙融合进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中国美学至高境界。这是一部自然和人文和谐共生的电影,同时是一部全人类的电影,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打通了文化隔阂。
镜头语言质朴干净
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小马鞭》在整体调性、演员表演、镜头运用和场面掌控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质朴干净的艺术特征;在文本立意层面,影片注入了很多积极勇敢的力量,体现出创作者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独特艺术追求。
用儿童视角表现民族特色和时代氛围
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小马鞭》做到了用儿童视角来表现民族风情、地方特色和时代氛围。影片选择“孩子学马术”这一电影题材,真正凸显了地域性和时代性。在故事叙事上,影片采用了相对朴素和平实的表达,以儿童成长、儿童心理变化为主线,又反映了当代新疆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
一部治愈心灵的影片
李红(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小马鞭》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造了一个诗意性的梦。影片既摒除了低幼化倾向,让每一位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都完成一次心灵之旅,又避免了过度成熟化,而是从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能够打动观众、治愈心灵。
为儿童片创作探寻成功经验
阿郎(《看电影》杂志主编、作家、影评人)
影片包含的儿童成长、美好情感、壮美景色等元素使《小马鞭》具有“童话”色彩,而亲人离家、爱马受伤等人物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则为儿童成长和银幕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风景美、故事美、心灵美
李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副主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
《小马鞭》有三美。一是“风景美”,影片中的雪山牧场、森林河流无一不赏心悦目;二是“故事美”,主角昂萨尔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从一个顽童成长为一位“英雄”;三是“心灵美”,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族宝贵的精神特质和友善和谐的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