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电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名片,生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揭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作为广西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自2021年创办以来,每年“三月三”期间在绿城南宁举行,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旨在以民族电影展映为纽带,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团结奋进力量。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共同体实践,4月28日至5月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自治区电影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第3届“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在南宁成功举办。本届电影文化周通过开幕式、民族电影展映、圆桌论坛、民族电影海报展、主创见面会等活动让广大观众在光影中感悟民族文化魅力,推动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刘昆
黄科宏
以民族电影展映为纽带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4月28日上午,第3届“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在《壮族欢歌》的歌舞表演中开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科宏,峨眉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向华全,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燕等参加开幕式。潇湘电影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天山电影制片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山东电影制片厂等主要民族电影创作机构代表携优秀影片参展本次电影文化周展映环节。
刘昆在致辞中表示,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传播传统民族文化和时代社会文化的重任。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投身到民族特色电影生产创作中,不仅把广西的“三月三”“刘三姐”等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也将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到广西,不断加强交流合作,以电影佳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让电影孕育出多彩民族之花。
黄科宏在致辞中希望将“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传递的民族精神、民族力量传播出去,不断深化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为文化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本届电影文化周共收到全国各地报名影片一百多部,组委会精心挑选了《秀美人生》 《 回西藏》 《黑帐篷》 《父母的城市生活》 《脐带》 《情满天山》 《抢花炮》 《巴彦岱》 《花儿为什么 这样红》 《你是我的一束光》 《又是一年三月三》 《小初》等12部民族电影,以及《再次突围》《阿布的决定》等5部短片进行展映。入选的影片题材多样、类型多元,既有围绕脱贫攻坚、扶贫支教、建设家乡等题材内容展开的感人故事;也有刻画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团结友爱的隽永之作,共同抒写出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精彩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刘昆、 唐正柱、黄科宏、李怀亮、 徐燕为第3届“三月三” 民族电影文化周入围影片出品方代表颁发荣誉。开幕式现场,电影《黑帐篷》、《父母的城市生活》《回西藏》《抢花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你是我的一束光》《情满天山》等剧组集体亮相,并在随后的展映活动上与观众交流互动。
开幕式在《桂林山水甲天下》《筑梦》《壮乡春早》《梦壮乡》《团结成钢》等歌舞表演中落下帷幕。
复兴新征程——
民族电影如何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谱新篇
开幕式结束后,由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江南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广文院线投资集团、广西电影集团承办的第3届“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圆桌论坛“复兴新征程——民族电影如何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谱新篇”在广影国际影城星光影剧院举办。
论坛特邀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湖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文风,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韩万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红一,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等嘉宾进行深度交流与互动对话,以民族电影当下发展现状为锚点,探访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成就,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电影“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打造路径,探索实现民族电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有效方式,并明确了共同体美学在民族电影创作领域具有的指导价值与深远意涵,为民族影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提供了理论建议与实践指导。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首先提出本次论坛讨论的四个关键词:民族电影、中国式现代化、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并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民族电影、新时代民族电影创作如何更深入地挖掘表现“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民族电影如何摆脱传统窠臼,实现国际化、商业化、类型化上的突围、如何在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的同时,让民族电影更具市场号召力和文化感召力四个话题开启本次论坛的讨论。李怀亮表示:“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因而讨论民族电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湖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文风从宏观层面对民族电影的过往历史与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指导。他首先肯定了广西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卓越成就与重大贡献。不仅广西电影制片厂培养了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先锋派人物,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而且广西的民族电影也富有特色,无论是过去的《刘三姐》,还是现在的《秀美人生》,广西电影在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其次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例,这一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题材的民族电影是一个有大情怀的、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电影。由此,他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民族题材电影必须在主题上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总基调,对接国家的重大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同时必须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必须抵达民族生活的现场和民族情感和灵魂的现场,在寻找民族的灵魂之根与精神信仰的同时,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红一作为一名专业学者兼编剧,在表达自身对电影的热爱的同时就当前电影界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表露出担忧。胡红一首先从历史回顾的视角讲述了自身与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过往缘分与电影故事,如采访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在电影厂看《有话好好说》等等的经历,通过回溯那段迷恋电影的时光,胡红一重新审视了过往的卖座电影,并发现真正打动观众的往往是那些动人故事和人物形象,这些不仅在其身后的创作生涯上影响颇深,而且在给研究生授课时,他也反复强调“说人话、办人事、暖人心、有人味”的十二字箴言,这些不仅是好故事的命脉,也是好电影的根基,民族电影从来不只是一个标签,而应该是在民族地区或者民族群体中拍出一个好故事。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韩万峰在发言中,从民族电影创作者的个人视角表达了自身对民族电影未来发展的理解。韩万峰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从个人创作形态突破到创作风格转变,以及近期创作电影的经验感受为例,审视了民族心理的变化,试图梳理民族电影创作与共同体美学之间的关系。从最初拍摄剧情片时采取外来的视角观察,与当地民族的优秀顾问共同阐述民族故事,以保留民族电影与民族语言的的原汁原味,到面对当下电影美学的转向,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母语电影的下降现象,其创作的电影《屋顶上的马奶节》《父母的城市生活》等开始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在城市的生活和精神的诉求,从而形成故事场景的转化。他在梳理民族电影创作与共同体美学之间关系时坦言:“当我们站在一个民族去讲述另一个民族的故事时,往往忽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只有将共同体美学贯穿于整个民族电影的创作过程,只有当专家学者为中国民族电影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文本时,民族电影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在发言中,首先自我定位为一名“电影专业观众”,同时由于其出生于满族聚居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于广西民族大学的过往经历,其自身对民族的风味、民族的风尚、民族的风情、民族的风景、民族的风物总是多一些牵念与担当,由此对民族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她认为,民族电影不单纯是指少数民族电影,民族是一个大的观念,少数民族电影是民族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汉族电影同样是民族电影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在她看来,从女性视角和青年视角为民族电影发展提出了建议指导,如建议以女性为主题,差异性地在民族电影的发展上再创一条小路,大力培养青年观众。她同时倡议电影学子们好好学电影、好好拍电影、好好评论电影、好好学习电影理论,一起为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