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兴盛于英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唯美主义运动催生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价值观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倡导“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提供感官上的愉悦,艺术应当是纯粹追求美、反映美的存在,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且应当脱离和独立于生活之外。唯美主义者们始终致力于展现艺术独特纯粹且超脱世俗远离功利主义的浪漫美学本质,以奥斯卡·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家们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丰富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比如《快乐王子集》、《道林·格雷的画像》等,这些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所渲染出来的细腻情感,无不在表达着艺术永恒而纯粹的美。而以这些唯美主义文学作品为蓝本所改编的电影不仅将唯美主义文学独特纯粹的美学艺术具象化、直观化,还在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赋予了其更丰富饱满的艺术魅力。相对于唯美主义文学作品而言,改编电影作品不仅是对文学作品艺术文学价值的另一种呈现形式,电影作品本身也会衍生出区别于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部分价值也使得电影改编成为当下继续弘扬发展唯美主义文学艺术精粹的有效手段。
一、具体直观的艺术表征
电影能够将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无法用语言词句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通过特定意象场景充分呈现在观众眼前。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坚持追求和展现纯粹的不受道德与世俗制度约束的艺术美,因此原著作品在人物情感表达、艺术内蕴诠释上大多具有朦胧、委婉的特点,往往需要拥有良好文学基础的读者基于作品整体和对唯美主义文学的把握进行意会,但这却不利于扩大作品的受众面。而将这些艺术成分较高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则能以电影直观具体表征手法将作品关键情感内涵进行充分展现,便于大众理解领悟。
以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电影版本虽然在艺术文学内涵上不及原著小说深刻严谨,但是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原著小说的具体直观化,比如将原著中单纯意会的主角纵情享乐情节在电影中直接呈现了出来;将原著反映道林丑陋灵魂的画像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直观呈现等,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电影还能根据主题需要和影视市场需求对原著进行或突出重点或弱化细节的加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为了彰显对纯粹艺术的高度尊重往往十分注重作品本身的纯洁性,因而对于人性欲望和暴力场面的描写相对较少,但是经过电影改编,往往会特别加强对相关内容的视觉呈现,比如《道林·格雷的画像》电影开始就是暴力场面的呈现。这一方面能够让电影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另一方面也在刻画呈现丑恶的同时愈发彰显真善美的价值。
英国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所改编的电影几乎都在用电影直观明朗的艺术表达手法来诠释唯美主义文学隐晦而高雅的艺术之美。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快乐王子》、《痴男怨女》等,都是根据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改编而成,这些电影围绕着主角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展开,将原著中人物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以电影可视化形式大胆直接地呈现给观众,将丑恶伪善的社会现实彰显得淋漓尽致,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感染力和心灵冲击感,从而反方向实现了对唯美主义文学纯粹艺术美的歌颂。对于原著作品而言,电影以其独特的直观可视化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主旨精髓,提高了原著作品的趣味生动性,使其更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特征,也成就了唯美主义文学改编电影自身的独特魅力。
二、通俗多元的叙事手法
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由于唯美主义者们主张艺术不应反映生活而应当脱离生活,且不能被特定社会道德观念和制度所约束,因而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往往由于脱离大众生活实际而被蒙上了一层艺术的神秘面纱,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扑朔迷离,人物心理活动复杂难辨,读者阅读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且容易抓不住作品精髓。而对这些经典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要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电影票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晦涩神秘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以大众通俗易懂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
一方面,电影对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改编会在不影响原著核心价值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删减或增添部分人物和情节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线更加简单明晰。电影时长有限,且必须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叙事,无法将原著作品所有元素和情感情节进行完整呈现。因此唯美主义文学改编电影在整体面貌上相对原著都进行了精细的删减和改动,降低了原著的复杂程度。比如《道林·格雷的画像》删减了部分人物以及一些辩论场景,同时又结合剧情需要增添了关键人物推动剧情发展,凸显电影主旨,虽然降低了原著本身的艺术成分但却为其增添了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容,让故事贴近大众生活,也让大众真正走进故事本身,最终引导人们在正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更加坚定对善良美好纯洁本质的追求。这就是文学作品在改编为小说时所必经的删繁就简阶段,目的就是更加凸显主题和实现电影的大众化传播。
另一方面,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台词、场景、人物形象等各方面的细节设计也使得其相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更具有独特魅力。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娱乐享受,一切关于电影内涵的心灵思想的感悟都要通过视觉听觉传达。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烙印,以艺术美为最高追求,以讽刺现实丑恶为表现手法,最终展现作者对纯粹美的歌颂和倡导。而唯美主义所诠释的美,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艺术之美和它所表现对人性美的追求,还广泛存在电影场景中随处可见的美的设计。英国唯美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大多具有靓丽完美的外形,尊贵的社会地位,甚至众多配角也同样出彩。相对于文学作品的细致的文字描述,电影作品将人物华丽的造型、美艳精致的面容、端庄高贵的姿态、复杂多变的性格情绪等细节展现刻画得更加深入人心。
英国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虽然在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部分改动,但是总体上依然承袭了唯美主义文学以批判讽刺丑恶腐败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彰显艺术至高无上的主旨,在呈现、展示、揭露人性假恶丑一面的同时,也在利用电影的艺术表达手法凸显和放大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极致渴望与追求,这是电影在改编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对其文学艺术核心价值的承袭。除此之外,改编电影对故事场景情节的二次创作和丰富、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作品艺术美的直观呈现、在原有剧情基础上根据电影市场需要所进行的剧情创新设计等,都使得电影相对于原著作品本身更加吸引大众,且在内涵意蕴上更便于广大群众理解领悟。因此在当下看来,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独特艺术价值还需要通过电影改编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创新。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