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东电影要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此,由广东省电影局主办,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承办,惠州市委宣传部、惠州市电影家协会协办的“全省电影编导与制片人培训班”(第二期),90名电影工作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
粤产电影动画片、戏曲片、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电影人力求故事片创作也要多出精品,本期培训班专门交流研讨故事片的创作和生产。广东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处长夏青文到会与学员们交流,结合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希望广东的电影创作、生产,做到四个“讲”(讲规矩,讲情怀,讲创新,讲格调)。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从专业角度谈了新时代电影工作源泉与行动指南。
本期培训有一个新鲜课题:见证一部电影的诞生。一批富有经验的行家前来授课,其成功之道各有不同特色,让学员们大开眼界。“创新贵在坚持!”中国影协创作部主任张弛回顾他的获奖作品《地下的天空》攻坚克难的历程。张弛的力作《东京大审判》打响之后,他没有止步,又写一部创新难度更大的电影剧本《地下的天空》。剧中三段小故事,前两个故事很快写好,第三个故事写了二十天,直到要乘飞机赶去拍摄地准备开拍了,还是想不出好点子,但他不肯将就应付,争分夺秒继续苦思冥想,他离家出发之前洗澡时,忽然灵机一动,终于想出绝妙好点子,比前两个故事更精彩!“创新的灵感,其实不是碰运气,是来自坚守与积累。”这是许多学员的共识。
年轻的广东电影人谢德炬、蓝鸿春首次当导演就“一炮打响”,奥妙在于他们都没有照抄外国电影的桥段手法,继承了影坛老前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的实干精神,认真关注中国社会和自己身边的生活。谢德炬编导的《点点星光》取材于他编导的一部新闻专题片,十分鲜活感人,获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蓝鸿春编导的潮汕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带你去见我妈》,生活原型就是他最熟悉的亲人,前一部仅在潮汕人聚居的六个城市的票房就收获4700万元。
珠影资深制片人徐建平和广东昇格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杨丽,向学员们介绍了电影生产管理的心得。徐建平曾参加《孙中山》等多部影片的制片,他认为制片人的价值观要与社会同步,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实行科学管理,既节省财力物力人力,又不影响影片的艺术质量。杨丽回顾她参与《扫毒2》等影片制片工作的过程,分析了当下粤港电影界如何合作的种种有利因素。
本次培训班为授课的编导邓原和郑华赠送了“从影50周年”纪念牌。他们都是同一年进入珠影。二人的人生经验有一个共同点:人的成长即使不是一步到位,也不必焦虑沮丧,从低做起也无妨,磨刀不误砍柴工。邓原和郑华刚进珠影时都是洗印车间普通工人,都有从事艺术创作的志向。邓原考上大学,但学的是历史专业,毕业之后回到珠影还是不能从事创作,分配到艺术档案室当一名管借书还书的资料员。他并不灰心,反而利用工作之便多读艺术书籍,文化素质大大提高。珠影请著名导演汤晓丹拍摄历史大片《廖仲恺》,邓原抓住为摄制组担任提供文史资料的资料员这个机会“偷师”,学大师如何拍电影,受益匪浅。邓原的艺术才华终于被发现,进入了创作部门。他编导的处女作《险恶江湖逍遥剑》虽是武打片,但有鲜明的文化气息,叫座又叫好,是珠影建厂以来十大卖座片之一。他拍警匪剧《英雄无悔》获国家级大奖,拍戏曲片《传奇状元伦文叙》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
郑华在珠影当工人时参了军,在参战部队得到锻炼。他复原时回到珠影,也不能从事艺术创作,在摄制组当机械员,他一方面“偷师”学拍戏,一方面自学文化知识,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班,有实践有理论,毕业后写出电影剧本《给咖啡加点糖》并担任该片摄影,获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被破格提升为导演。郑华执导的《风流警察亡命匪》叫好又叫座,执导的《等郎妹》在国际影视节获奖,执导的扶贫攻坚题材电影《南哥》,被美国发行商看中,在国际市场获得盈利。
本期培训班还为学员解答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广东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副处长崔华超、三级调研员卢忠光和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创作部主任林丽宁,解释了各项有关法规和政策。(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