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媒体这一全新概念渐次进入大众视野。它以鼎故革新的传播特性迅速推动着媒介生态的变革,传播格局由大众传播时代全面进入智媒时代。数字电影创作课程与智媒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它根植于当今传媒生态环境,依托于现代科技步伐,融合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元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作水准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作为一门新兴且广受推崇的课程,数字电影创作正处于不断探索、改革与实践的进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始终建立在对时代发展进程和教育教学规律更为深入的认识基础之上。
一、数字电影创作课程
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
第一,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易对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造成不利影响。数字电影创作的课程内容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当今媒介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数字化进程与智能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的异军突起和广为应用使得原有的创作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今数字电影创作环境下,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和实践能力不断遭遇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理交融的职业特性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不少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众多的学生依然存在对技术操作环节不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技术观念薄弱、操作技能匮乏、依赖性强等。若继续持守重学轻术的僵化观念,必将贻害无穷。
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与社会实践对接不足。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实践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不少院校所开设的数字电影创作课程仍然采用封闭式教学法,把实践时空圈定在上课时、教室内。学生们虽人在课堂,但自主动手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被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按图索骥。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固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却无法体现数字电影创作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反而使得学生群体易滋生依赖心理。用这种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一旦进入媒介市场,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创新力不足等状况便立即显露。
第三,作品推广平台缺失,学生实践动力不足。数字电影创作环节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付出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尤其是剧情类影片创作,从分镜设计到后期合成,精雕细琢的工夫必不可少。呈现于屏幕上的几分钟成片往往需要花费几天甚至几十天时间来制作完成。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课而言,数字电影创作无疑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而学生辛苦制作完成的电影作品,其播映平台和时间若仅限于课堂,那么付出和回报就显得不成正比。这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眼中,可能并不是举重若轻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实践动力。
第四,教学实践设备人均数量不足,课程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为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设有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院校纷纷购入数字影像制作设备,兴建数字剪辑实验室、数字录音实验室、特效合成实验室等。但是,受到招生人数、设备数量、课程设置、使用周期等因素影响,除了少数专业院校以外,大部分影视传媒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学实践设备人均数量不足的问题。
二、数字电影创作课程
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
第一,突破学科壁垒,平衡“学”、“术”关系,遵循影视传媒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传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术现象,传媒教育工作者应打破传统观念,既要重视奠定学生的理论功底,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学”与“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在“学”、“术”兼顾的传媒教育理论指引下,数字电影创作实践不应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简单补充,而应是蕴含着理论思维能力、实务工作能力和媒介综合素养三方面的结合,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中,稳步有效地提升专业能力。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字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针对数字电影创作实践多任务、多层次、课内外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应适时采用开放式教学法,以促进实践的有效开展。数字电影创作实践教学还应紧跟行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实践紧密接轨。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知晓行业现状,另一方面还应具有前瞻性。专业教师可通过行业一线挂职工作、聘请业内资深专家讲学、兼职参与数字电影创作等方式,来达到去象牙塔化、与时俱进的目的。
第三,集结各方力量,设置展映平台,增强学生实践动力。目前,不少高校都设有校园网络播映平台,这是各个高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数字电影创作实践可以有效利用这方阵地,作为展映学生优秀作品的平台之一,以扩大学生作品的观众群,提升学生作品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对数字电影创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动力。设有影视传媒专业的院系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举办各类影像赛事来检验与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发掘、支持与奖励在数字电影创作上有所思、有所为、有所突破的学生,并向相关行业介绍与输送新生力量。
第四,补充实践设备,改善实践条件,确保实践顺利进行。数字电影创作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学实践能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数字电影制作设备有着造价高、易损耗、更新快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购买、维护和升级这类设备。而即便设备资源到位,也会或多或少存在着因学生规模日益扩大而产生的人均设备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适当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影视传媒院系可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对接等方式,引入企业机构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场所、设备资源等方面实现互通与共享。
总之,数字电影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包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体系、实践平台、实践设备等多方面的转变、建设、完善和提高。只有对每个环节加以重视,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数字电影创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媒时代传统媒介影像课程群重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M202236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应用型科研项目“基于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的非遗影像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xpy-yyx-yb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