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神主要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固有价值观念,是一种延绵至今的历史传统,是一种对本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维系、滋养、协调功用的活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当代文艺的根脉,也是电影艺术的瑰宝。近年来,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问世,不仅发挥宣传社会规范、播撒道德信念、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还深挖中华文化精神中家国情怀、历史情感和人文精神,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精神熔铸起来,实现主题和内容的融会贯通;把中华审美情趣和当代美学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吸引力,引发观众情绪共鸣。
一、家国情怀:
电影叙事的精神内核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核,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粹,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合一,更是凝聚人心的兴国魂、强国魂。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在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当说家国时,突出的是国,以国为家。之所以强调家国,是因为当说到家国时,凸显的是一种情怀,爱国如爱家。这种情怀既具有道德的情怀,更具有美学的意蕴。
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信息媒介,理应反映群体的集体意识,借助叙事与场景等手段勾勒出文化基因中的民族独特性。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电影不变的内核。《长津湖》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无反顾赴朝作战的英雄往事。整部影片没有生硬地从战争切入,而是围绕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打仗”展开。不仅渗透着国家意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深谋远虑,也透过寻常百姓口中“敌人要践踏我们的土地,我们绝不答应”的朴素认知来诠释家国情怀。《上甘岭》中那条横贯在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尽管历经岁月变迁,但在家国一体的寓意中始终发挥着强大的民族凝聚作用。这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家国情怀”具象化、场景化,体现出中国人由个体,并推扩至家、国、天下的思绪与情怀。《湄公河行动》中,中国警察高刚不惜一切代价一直保护主犯糯卡,目的是必须将其扣押回国接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和审判,在这里个人仇恨和家国情怀相互激荡,互动交融,引起观众对“中国精神”和“中国情怀”的深切认同。
二、历史情节:
电影叙事的厚重底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有历史感的民族。古今中外,若论最爱好、最尊重历史的民族,莫过于中国。中国文化的历史情节离不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追寻。纵览人类古代文明,不是中道夭折,就是缺乏历史观念,未曾留下一部详尽的历史。只有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全由中国人自己出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钱穆有言,中华文化之传统,非经数世、数十世,甚至数百世血液浇灌,精肉培雍,难得开此文化之花、结此文化之果。
中华民族坐拥五千年文明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汉唐盛世高贵富丽、气势恢宏;宋明意蕴雅致风流、绵远流长。从《诗经》吟唱的温良敦厚,到“小说”演绎的迂回曲折,每一首诗歌都蕴藏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每一句小调都涵育一种意犹未尽的境界。可以说,如此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近年来,中国电影硕果累累,现象级作品频出。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功夫熊猫3》、《大鱼海棠》;从《捉妖记》、《西游降魔篇》到《画皮2》、《叶问4》……这些影片从中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立足本来、面向未来,传递浓郁民族气息、饱含东方美学思想,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
三、人文精神:
电影叙事的传神表达
人为本位,道德中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彻头彻尾的是一种人道精神、德性精神。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所以能代替西方宗教整合社会功能,就在于其看重道德观念。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内发于心性,而外归极于天。整个人生社会唯一理想的境界就是“善”,自尽己性以止于至善,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信仰,与人善、为善最乐,众善奉行,是中国人的普遍宗教。中国人把一切人道中心都建立在善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只在人间尽人道。可以说,中国的文化精神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
人文精神根植于国人内心,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中国电影通过讲述从古代经典、民间传说衍生出来的新故事,彰显那些镌刻在国人内心的伦理追求。《西游记大圣归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落魄英雄的涅槃重生,片中小和尚江流儿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大义的珍贵;《姜子牙》围绕“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的个人思考揭开社会公正的意蕴;《新神榜:哪吒重生》则借助少年李云祥与黑势力的矛盾冲突,彰显和谐的无价。此外,还有《大鱼海棠》赞美的友谊,《新神榜:杨戬》守护的亲情,《白蛇:缘起》歌颂的爱情,等等。中国电影尤其注重对角色形象的描绘,强调英雄回归寻常烟火,坚持电影就是拍人民,拍重大事件中最普通的人,从不吝啬主角身上的瑕疵和成长,也不回避主角纠结、困顿的复杂心理,但始终不会偏离主角在逆境中不低头、不放弃,在顺境中不自大、不骄矜的思想主线。这些精神品质,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