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霆钧 赵丽)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热烈气氛中胜利闭幕。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会议举办期间,部分代表、委员积极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郭建华已为农民放映了46年电影,她认为,通过放映百姓喜闻乐见的法治电影,更直面高效地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在放映法治电影的同时,向群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实现“文化惠民+普法惠民”双重结合,既丰富了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群众学法创造了新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向基层社区居民宣传法律法规,传输法律观念和常识,使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具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在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中表示,面对疫情,中国电影人从来未曾放弃对光影梦想的探索。春节期间观众看到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深海》、《熊出没9》等影片,就是中国电影人交出的答卷。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票房数据超过67亿,近1.3亿观众在假期中走进影院。1月31日,2023年票房突破100亿,刷新了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的纪录。
“当疫情防控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时候,中国电影行业能否快速复苏就成为中国电影人特别关心的问题,中国电影需要一次重振信心的市场验证。”皇甫宜川委员表示,春节档通常会被看作市场的风向标,2023年春节档不负期望,再一次让大家看到中国电影的市场活力,也表明中国电影行业守正创新所积累的巨大市场能量和基础仍然存在,特别是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热情仍然存在。
他认为,这再次证明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有好电影,才会有观众;有观众,电影才能生存和发展。“拍好电影,以多样化的优秀电影满足广大观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硬道理和着力点。”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霍建起表示,今年春节档大片类型趋于多样化,有悬疑、历史、爱情、科幻、喜剧和动画等,这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得更为成熟,导演们也更注意尊重市场,尊重观众。
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霍建起委员今年的提案也是从创作端出发,呼吁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上,也应考虑为电影拍摄“开绿灯”。
“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用真实的环境表达电影质感的重现,而不仅仅是仿造的拍摄基地,电脑特效的非现实臆想,因为这类景观是不可替代‘非物质文化遗’的唯一性,所以电影的参与与呈现就显得弥足珍贵。”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从自身工作出发,深入调研,梳理总结,带来了《关于广泛动员文艺战线投身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提案》和《关于推进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几点认识的提案》,建议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公益活动;建议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题材类型多元化,鼓励新主流电影发挥引领作用,摒弃唯流量论、唯票房论、唯流行论。
此外,甄子丹、张凯丽、王瑞、冯远征、郝戎等全国政协委员也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甄子丹委员表示,目前中国动作类型的电影越来越少,这需要更好的政策去吸引投资,让更多的电影人能够在这种类型上有发展,让更多的电影人创造出更多的中国骄傲。
冯远征委员建议,中小学应构建系统的表演教学体系。“现在很多学校中,都是音乐老师教表演,这是两个领域,必须有职业的表演老师到学校里。”他说。
张凯丽委员提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蓝图已展开,建议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已有人才大政策基础上,出台文化艺术类人才引进专项政策,以此大力推进副中心文化建设。
王瑞委员的提案关注细化艺术学科分类,强化高等艺术院校学科特色。他表示,建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能够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属性逐步细化,避免高校出现同质化建设的情况。
郝戎委员表示,在数字时代的未来发展中,应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更多报道见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