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自1月22日上映以来,迅速形成观影热潮,上映32天票房逼近40亿元,成为春节档重要的现象级影片。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后,也取得了近年来中国电影海外放映的最好成绩。
2月22日,由国家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承办的电影《流浪地球2》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影片出品人傅若清,导演、编剧郭帆,主演李雪健、吴京,编剧、制片人龚格尔,视效总监徐建等主创人员介绍了《流浪地球》的创作情况。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研究员皇甫宜川,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编辑支菲娜,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等电影从业者、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齐聚一堂,从《流浪地球2》的创作过程、海外发行、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从国产科幻电影近年来的明显进步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党中央、中宣部对科幻电影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电影局在政策、创作、人才、宣发等多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傅若清表示,作为《流浪地球2》的出品方和主控发行方,中影股份这次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据他介绍,《流浪地球2》接下来还将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韩国等地上映,泰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和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上映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
郭帆在分享中提到了中国电影在视效方面的进步。据他介绍,从《流浪地球》到《金刚川》《独行月球》,再到《流浪地球2》,中国电影的视效流程经过了三次迭代,已经比较接近甚至达到世界顶级水准。
《流浪地球2》讲述的是在地球遇到重大灾难时,中国人团结互助共生存的民族精神,李雪健塑造的周喆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优秀执行者。在李雪健看来,影片外,中国电影人也正在以实际行动、创新的精神,争当加快中国电影工业化步伐的践行者。
吴京也坦言,未来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需要电影人更多的坚持和尝试。“要用我们自己的个性去拍出中国文化的自信,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去传递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中国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表示,《流浪地球2》既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树立了新标杆,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更激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对于科学的热情和思考。
在胡智锋看来,《流浪地球2》显示出中国科幻电影在规模体量、思想品质和艺术呈现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尹鸿表示,《流浪地球2》展现了嫁接在技术之上的分工化、专业化、流程化,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提供了新样本。
皇甫宜川认为,“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世界观建构为影片在品质、可看性和传播度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打下了基础,为一种新的情感和视觉上的观影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截至2月22日,《流浪地球2》已经吸引近76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观影。数据调研结果显示,《流浪地球2》的新观众占比为52%,其中很多是青少年集体观影或家庭型观影。
支菲娜表示,青少年的意向往往决定着全社会的消费内容。《流浪地球2》在青少年群体中反映很好,不仅保证了该系列第三部甚至是第四部的市场,也为中国电影复苏和未来发展贡献了力量。
魏红祥同样认为,《流浪地球2》在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方面,作用不可小觑。
随着《流浪地球2》在中小学路演的推进,王元卓也接到不少中小学科普讲座的邀请。他表示,《流浪地球2》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在取得优异票房、传递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引发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新认知和新思考,难能可贵。
◎ 专家发言摘要——主创分享
▶ 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流浪地球2》出品人傅若清:
作为《流浪地球2》的出品方和主控发行方,中影股份这次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了做好《流浪地球2》的宣传发行工作,中影举全集团之力,集众人之智,统筹布局,合理规划,通过专业经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发行业务的中枢作用和资源整合能力,有效调动了中影自身产业链和整个行业内优势资源的相互推动。
在整个宣发过程当中,我们携手导演团队、宣传公司、联合发行公司、落地执行团队、电商售票平台等合作伙伴,从落实场次排片、票补策略、市场数据调研分析、影片发行版本制定,到母版硬盘的制造发运、密钥制作分发、宣传营销方案等等,包括在执行过程当中的热点监控和节奏把控、市场秩序维护、打击偷漏瞒报票房等方面都通力合作,全力助推了影片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在海外发行方面,《流浪地球2》接下来还将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韩国等地上映,泰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和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上映计划也在推进中。
▶ 《流浪地球2》导演、编剧郭帆:
从《流浪地球》到《金刚川》《独行月球》,再到《流浪地球2》,中国电影的视效流程经过了三次迭代,已经比较接近甚至达到世界顶级水准。
特效的核心不是单个镜头的精美程度,而是一个单位时间内,能批量生产多少个同样级别的镜头。生产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创作水平,更是管理水平。
《流浪地球2》中一共有3300个视效镜头,再加上1000多个换脸的镜头,其中95%由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大量的流程管理、命名规则、时间把控等流程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这也是我觉得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
▶ 《流浪地球2》主演李雪健:
《流浪地球2》讲述的是在地球遇到重大灾难时,中国人危难当头、唯有责任,团结互助共生存的民族精神。我塑造的周喆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优秀的、具体的执行者和代言人。中国电影人也正在以实际行动、创新的精神,争当加快中国电影工业化步伐的践行者。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是一个幸运儿、参与者和受益者,能不止步地宣传中国梦,是我这个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我们的人生价值。
▶ 《流浪地球2》主演吴京:
《流浪地球2》为疫情后的观众带来了一个人类战胜灾难、精神奋发的故事,再次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部影片也陪伴着观众欢庆春节。
疫情前后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但这个春节让我们确信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爱一直没有变,特别是年轻的观众,用我们意想不到的乐观心态来回应电影里的严肃和沉重,他们的乐观还有宽容都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需要电影人更多的坚持和尝试。要用我们自己的个性去拍出中国文化的自信,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去传递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中国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拍出中国式的电影,我们继续努力。
◎ 专家发言摘要——专家观点
▶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
《流浪地球2》显示出中国科幻电影在规模体量、思想品质和艺术呈现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流浪地球2》不仅能够带动电影事业、电影产业、电影工业的整体提升,也用科幻电影的方式,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带动了全社会对国产科幻电影、对中国科技、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关注和信心,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显著且突出。
建议从科技、社会、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对《流浪地球2》的衍生价值进行发酵。青年学生中酝酿着巨大的热情、想象力和激情,希望借着《流浪地球2》这个标本,助推我们影视艺术教育的水平更加现代化,也希望能通过电影在青年人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中国科幻电影应该靠他们去铺下更加深厚的社会土壤。
▶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
过去工业化往往被理解为纯技术或者高投入,《流浪地球2》则展现了嫁接在技术之上的分工化、专业化、流程化。
表现一个题材、一个类型、一个故事,首先创作者得做到比普通人更专业。在《流浪地球2》中,21人的科学顾问团队可以跟电影创作者们一起工作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保证一个好作品走向专业化的基础,而创作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电影化,团队中既有协作,也有分工,再加上高新技术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做到工业化。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研究员皇甫宜川:
“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世界观建构为影片在品质、可看性和传播度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打下了基础,为一种新的情感和视觉上的观影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带着地球去流浪”与其说是一种中国方案,不如说是一种中国情感,一种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一种中国人的社会观、宇宙观和哲学观的体现,一种在影片中假定的危机下,可能只有中国人才会提出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种家园情怀其实也是人类共通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保卫家园的历史和故事。所以,在影片中,当这个拯救方案一旦被中国人提出来,家园情怀一旦被中国人激活,就会像黑暗中的一粒火种,照亮人们的内心,从而获得世界的认同,并激励着人们共同去完成这个计划。
▶ 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编辑、国家电影智库成员支菲娜:
截至2月22日,《流浪地球2》已经吸引近76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观影。在我的数据调研结果中,《流浪地球2》的新观众占比为52%。相当于《流浪地球2》在上映的三十多天里,给中国电影吸引了3900万人次的新观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观众中有很多是青少年集体观影或青少年的家庭型观影。
青少年的意向往往决定着全社会的消费内容,《流浪地球2》在青少年群体中反映很好,不仅保证了该系列第三部甚至是第四部的市场,也为中国电影复苏和未来发展贡献了力量。
▶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
片中把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光年尺度等多样化的航天技术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人对待科技创新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对真实的物理世界和虚幻的数字世界并重,凸显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全面性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社会和文化创意方面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在任何国际问题上都要齐心协力,同时中国人敢于身先士卒、勇于牺牲、成全他人的精神,这些我都觉得非常重要。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文员会主任魏红祥:
《流浪地球2》在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方面,作用不可小觑。
我们经常说要启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等等,但是你总要有抓手,硬讲是不行的。这次能通过《流浪地球2》这个非常好的载体,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地在孩子们心目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我觉得特别好。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
《流浪地球2》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在取得优异票房、传递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引发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难能可贵。
对于青少年来说,思考的对错不重要,肯去思考这件事非常重要。我相信在《流浪地球》之前,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愿意去了解什么叫洛希极限、什么叫引力弹弓。但是在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这些对很多有一定认知的孩子来讲已经不是问题了,你不用给他科普,他可能讲得比你还生动、还准确,这也是《流浪地球2》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