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作为历史发展潮流,已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现实衍生出许多新变化。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发展态势,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愈加凸显,使得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的世界社会现象。文化全球化不仅指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补、交流和融合,而且指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等局限性走向世界。鉴于当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中西文化差异驱动下的跨文化交际成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英美电影翻译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和媒介,其文化导入需要考虑中国文化和社会需求等,以尽可能减少中西文化误读和西方文化带来的负面冲击。
重视影片筛选,营造有利的语言环境
跨文化视域下,文化教育已经渗透不同群体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美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发挥着显性和隐性作用,尤其是在自媒体等社交媒体软件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英美电影翻译对于受众对异域文化认知的导向作用更大。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和高校等不同主体认识到自身在文化导入中应承担的使命,从源头上把好关,制定一定的影片筛选标准,为语言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文化导入素材。国家层面,广播影视和信息安全管理等部门应加强对英美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的监督、审核,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判影片的市场准入标准,遵循英美电影传达优秀西方文化的原则,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社会层面,电影公司、信息化技术企业等社会主体应进一步审核英美电影内容,招聘专业英语人才为影片筛选“层层加码”,达到正本清源的境界。高校层面,高校作为跨文化人才后备力培养主要力量,进行电影教育时应选择能够反映英美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思想碰撞和主体进步的英美电影,为教师发掘影片中具有观赏性和可读性的翻译、截取较为经典的片段进行文化内容讲解奠定坚实基础,为文化导入所需语言环境的优化创设条件。
重视翻译研究,凸显本土化语境
英美电影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当今时代下愈加强调翻译功能,整体上应遵循字面陈述向深层文化阐释的新立意,将翻译目标设定为减少中西方语言误读、改善国际关系,为中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提供更大可能。基于此,中国应适当借鉴西方学者基于跨文化视角研究电影译制的视角,从国家层面强调跨文化传播视角和翻译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和趋势化,将翻译与文化、不同类型受众接受度、中西电影翻译发展和译者认知等作为研究项目。社会翻译工作者应以国家宏观指导为方向,积极参与英美电影翻译实践,为业界翻译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参与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使得翻译与文化导入研究对电影翻译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更强。在研究过程中,电影翻译译者、电影引进和译制片发行商、电影评论家、学者和媒体等不同主体应共同关注受众群体需求,尤其是中国受众群体大多无西方国家生活背景和语言环境,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的现实,始终将本土化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原则,将汉语语言用于西方文化表述作为习惯性策略,不断凸显本土化语境。
强化教学互动,加强文化传输基础
英美电影在语言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乱世佳人》、《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等经典英美电影在中国经久不衰的根源之一在于较为成功的字幕翻译,以及越来越多的专业译者参与电影和原作翻译,证实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在培养专业译者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强化英语教师运用电影教学法的能力,提前对教师选择英美电影翻译素材、中英文电影和文化异同的方向给予指导和培训,尤其注重培养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便于教师在翻译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转换中英语言。当然,英语翻译教师应结合英美电影翻译研究理论成果开展场景化教学,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交互性、中西文化交互性、师生交互性等多种要素之间的互动贯穿于翻译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电影台词互动场景,在互动中感受文化导入和输出、感受中英语言表达的魅力,充分发挥英美电影翻译的价值。
构建语料库,丰富语言应用活动
跨文化视域下英美电影翻译文化导入的归宿在于语言运用,需要坚实的语言知识储备作为支撑。英语翻译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做好英美电影资料库构建的部署工作,必要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库建设所需的技术、教材等资源,为译界和文化工作者等主体参与英美电影翻译提供充实的参考资料。高校应根据顶层规划,结合本校英语翻译教师和学生需求,积极改进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将现阶段英美电影教学情况和后续转变数据纳入系统并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即时、动态的反馈机制,给予教师完善语料库构建以有效性建议。据此,英语翻译教师将英美电影翻译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定位为教学新目标之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罗列中英文化相关知识点的英美电影,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更新,必要时由高校信息技术部门提供剪辑优化服务,便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实现电影翻译促推语言文化导入和互动运用的目的。
(作者系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