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上午,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办,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中山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及广东省中山市心理卫生协会承办的“《点亮心灯》微电影研讨暨心理健康短视频开发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新华社、中国传媒大学、广东省广播影视协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研讨和座谈。会议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主持。
与会领导和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普遍认为《点亮心灯》微电影关注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启示价值。该微影片聚焦一户普通家庭,将年轻人的抑郁,老年人的孤独焦虑,儿女不在身边的担忧等诸多问题,巧妙地结构在一起,剧作匠心独运,人物塑造鲜活生动,情节推进合理,节奏张弛有度,影像艺术唯美,视听运用娴熟,特别是在片尾打出字幕:“心安、家安、国安”更是升华了影片主题,使得这部微影片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将关注心理健康的理念直观生动地传递给了观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央文明办原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应剧组邀请欣然为《点亮心灯》微电影题写片名,并书面称赞该影片主题突出,制作精良。希望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宣传倡导工作,丰富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献计出力,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增添光彩,还请有关同志代为转赠主题书法作品。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对心理健康短视频系列开发寄予厚望,并指出传统文化、音乐是人们正常心理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心理健康促进方面,要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总结经验,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利用好现代科技传播手段,通过影视文艺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与会专家结合微电影《点亮心灯》的创作,分别从关注心理健康、后续作品系列化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
聚焦心理健康
《点亮心灯》开了个好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向红,希望以此次《点亮心灯》微电影的成功创作播出为契机,加强未来心理健康微电影的系列开发与合作,共同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老年人群甚至更广泛群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非常愿意为心理健康微电影的系列开发提供专业支持。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对《点亮心灯》微电影制作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敬业精神深表赞赏,并分别从“题”、“点”、“节”三个方面阐述了该片的社会意义与艺术呈现。他希望心理健康系列微电影开发要把握住宣传倡导的亮点、建立心理健康的支点、把握社会心理的痛点、关注大众心理的拐点、重视心理事件的社会散点,注重细节,刻画人物,提供科普知识,用艺术服务大众心理精神健康!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贾福军表示,当前心理健康科普更期待全社会普及。目前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亟待科普。《点亮心灯》微电影有意义,应宣传推广。心理健康微电影开发前期对心理健康类知识点的确定,典型案例的征集也是非常重要的。
系列化打造
助力心理健康传播
作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与社区康复的微电影《点亮心灯》在春节期间多家主流媒体视频网站播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表示: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是能够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发挥作用的。他建议未来在全国各地的康养院、康养病房设示范点,积极引导康养患者通过艺术的形式锻炼身体机能,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新华社音视频部专题室主任李杰表示,以往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多的是第三方视角的新闻报道。但这次通过微电影《点亮心灯》能够真正让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宣传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网上以微电影的形式进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后续心理健康类视频的开发可以结合现在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短视频传播特点,去打造系列化的作品,通过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弘扬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赵晖说,《点亮心灯》剧本的选题是以家庭为依托,由点带面,层层递进,逐步展现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点亮心灯》微电影的制作,不仅是艺术形态的融合,更是跨界——心理健康行业与文艺界的融合。影片既有家文化、家风的传承,又展现了社区文化、邻里之间的温情,同时点亮了医患关系、凝聚了权威心理机构的专业力量,也给未来健康产业的开发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可谓亮点频频、灼灼其华。
《点亮心灯》编剧李传旭、导演朱少宇、首席制片人蒋廷云、主演杜帅、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公司总经理吴耀辉、广东省广播影视剧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志伟等纷纷发言,表示将积极支持并参与心理健康短视频开发与制作。
广东省中山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中山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主任医师蒋廷云还特别表达了承办和参演的感受。他说:现实中的心理健康工作,酸甜苦辣都曾经有过,这次承担《点亮心灯》制片人特别开心快乐,尤其是和众多同行本色出演,讲述彼此的故事,观众愿意接受,患者家属更乐意接受,接下来,要发起《点亮心灯》的系列开发,以实际行动,配合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共同谱写一曲心理健康和社区康复的赞歌。他感谢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把这么重要的宣传活动交给中山承办,表示通过此次活动积累了经验,也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和做好心理卫生服务开阔了思路。
《点亮心灯》导演朱少宇说:这次拍摄时间紧,压力大,但特别有意义,能带领他的团队完成这个贺岁作品,也算在疫情新阶段,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由一线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本色出演,及时为更多人喜迎新春、合家团圆送上欢乐。用微电影讲述城市故事、行业故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表示今后要呼吁影视圈的同行们,更多更好地为心理健康和社区康复宣传倡导加油鼓劲。他还特别对参与这部微电影联合制作的广东省中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广东省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东省中山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广东省中山市心理卫生协会对本次拍摄制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大家纷纷表示,《点亮心灯》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是以微电影的形式对心理健康传播的一次积极探索,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策略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落实心理健康工作,推进心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后,毛群安司长对微电影《点亮心灯》后续的系列项目创作提出了期待与信心。他说:期待通过微电影《点亮心灯》这个项目带动围绕着心理健康、健康传播,产生一大批好的科普作品,我相信也有信心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能够做好这个工作。我期待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传播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期待今后有更多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微电影奉献给观众!
微电影《点亮心灯》创作感想
■ 文/ 编剧 李传旭
《点亮心灯》剧本,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的,源于“健康中国行动——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进社区/书法与心理志愿者迎春送福活动”。当初,领导们要求做好送春联、写福字、搞科普的同时,组织制作一部微电影。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春节前的影视“接力赛”,重点围绕“心”、“借”、“亮”三个字进行创作。
一、打开心门,借光点亮自己
起初,我们请了几位老师写剧本,其实本子都挺好,艺术性相当强,唯一的不足是,因编剧老师暂时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了解不多,所以少有行业特色,值得学习,可不宜我们制作。那时,离春节仅剩十天,燃眉之急啊!作为活动项目负责人,我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
正是领导老师们的真情指点和期待,把我的心照得透亮,使我平添了许多自信。1月12日、13日这两天,我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挑灯夜战,熬出了《点亮心灯》剧本。当然,这对于一个成熟的编剧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对我而言,却是初出茅庐第一次,谈不上什么佳作,就算为日后的创作道路开了一个头吧!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同志在指导剧本创作时指出,该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要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角度切入,充分体现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专业特点,让观影者受到启迪。为此,剧中设定了老年孤独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儿女不在身边,或者他们身体有毛病,男一号小宝康复回归,其哥大宝一家过年回家,父母自然心情好了起来;中心分管领导姜雯同志提出,要突出广东中山“灯具之乡”等历史文化背景,表达春节中康复家庭的几个感人瞬间,并直接给出命题作文《点亮心灯》。于是,片中有了小宝照明设计大赛获奖,“母子连心灯”亮灯仪式举行,这正是对小宝康复的较好回应;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提议,要立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行业特色,挖掘人物、升华故事。创作时,通过展现小宝康复成功示例,吸引亲人回国发展,换来全家的大团圆,并点明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各种心态;中心领导黄长群同志、王钢同志,一再鼓励我要搞原创、立标杆、出精品。
二、敞开心扉,借力点亮同行
大家知道,影视创作的过程痛并快乐着!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我以一个新兵的名义,毅然豁了出去,毫不掩饰地向业内外同仁们求助:任务压头,敬请帮忙!真没想到,有求必应,他们比我心更明亮,个个毫无保留、义无反顾地帮助我。
导演朱少宇老师,从他独特的视角指导故事人物、剧情场景的设定,且在南方的小年日这天进驻中山,一边堪景,一边带我参与二次创作。如剧中一场戏,把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迎春送福活动、当地社区党群活动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心理专家韩布新老师、李娟老师他们从专业的角度,把关梳理剧情,使故事围绕小宝这个康复家庭展开,符合现实,符合情理;传媒专家李杰老师针对新华社平台播出要求,在制作内容、表达形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给予指点。让剧本创作上把握了疫情防控新阶段的一个“度”,能代表心理健康行业发声,尽量做到了言语平民化,观众喜欢听;喜剧演员杜帅老师多次和我交流,讲述他生活里有趣的故事,给了我不少创作的启发;特别是得知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贾福军主任,中山市卫生健康局李翠萍副局长,中山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蒋廷云主任、刘新霞书记、任衍镇老师等对微电影很感兴趣,并自愿公益参加演出时,我随即和朱少宇导演商议,专为他们设计剧情,请他们本色出演。果然,他们戏里戏外帮我们的影片拍摄与宣传,塑造出了良好的人物形象,成了社区康复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许多同行看到后倍加兴奋,百感交集。
三、广开心路,借势点亮观众
我们的工作是社区康复指导,推出微电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康复者及其家属服务,让观众产生共鸣,为此,创作过程中,我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时间要适度。总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太长了,观众留不住;太短了,事件说不透。剧本定稿后,我采取了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请几个人来解读,这一招还真管用,部门几位同事轮流几遍读下来,刚好是10分钟多一点点,这与片子最后的时长相差无几。
二是故事要温情。本片讲述的是春节期间一个康复家庭的故事,我尽量把社区康复的事合情合理、合法合规说到位,同时,考虑普天同庆、合家欢乐的祥和氛围,如何让观众乐于接受这件事。比如:小宝在剧情里,被王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后,告知其家人,配合治疗是可以恢复的;孙复兴老人一家几年未团圆,让观众一看影片便知是疫情的原因,如今防控政策优化,大部分人可以回家过年了,大伙儿一提这事,心里都敞亮得很。片子即将结尾时,大宝一家的几声:“爸、妈”、“爷爷、奶奶”、“我们回来了”,叫出了长辈们最想听到的声音,同时,更加引发了无数游子的感动。
三是人物要鲜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加之三年疫情,不仅老年群体心理状况堪忧,许多年轻人基于工作生活压力,精神状态欠佳,剧本里没有回避,故事主人公小宝正好是无数后生的缩影,通过配合专业治疗和社区帮助,他成功回归社会,实现了所有人的愿望。男一号杜帅老师演绎得恰到好处,我当初就是照着他的模样创作的。现实生活中,杜老师是个喜剧明星,心身健康的很。
另外,我一直爱好影视文艺,最近两年半路出家学起了编剧,这条路能走多远很难预料,可我坚信一点,只要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影视或影视项目,就可以吸引一定的优势资源,更好地为行业多发声、为大众多服务。这也是我多年的文艺梦想!“点亮心灯”也为我点燃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