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电子计算机数字图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的创作和生产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虚拟影棚、虚拟角色、全息影像、动作捕捉等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影视艺术创作、制作、放映及观影方式,美的边界在扩展,审美的动因更复杂,美感的需求更强烈,使得虚拟美学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逐渐凸显出来。虚拟情境之美、意境之美、体验之美都给大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学界对于虚拟情境中的美感研究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美学形态。早在1998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上,探讨新兴电子人、电子人空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的虚拟美学(Aesthetics of Virtuality)就已经成为会议专题之一。在二十年后的当下,基于数字影像的影像生成与艺术创作手法,已经从创作领域影响到了当下发行、放映、传播的方方面面。至此,不同研究者也分别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设计学、文学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呈现出多元视角、逐步深入的美学格局。但虚拟美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完整,正处于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本文将从数字元宇宙的背景下,在虚拟情境中的移情与共情两个角度出发,对虚拟美学的审美策略进行科学阐释。
一、虚拟美学的研究问题与发展方向
影视艺术是虚拟美学目前主要的实践领域之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魅力和拓展媒介功能致力于开发观众的感官功,增强具身体验,自觉主动地运用审美视知觉把握审美对象,并关照电影的审美特征。目前,国内在虚拟美学的研究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不足有三点:第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电影艺术创作和生产提供了新的生产动力,在影视作品生产流程中的渗入和应用也呈现出全新的局面,而虚拟美学理论研究并未与时俱进。国内学者研究大多借助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进行虚拟美学研究,且研究较为分散,缺乏当代美学理论研究的先进性、特色性和整体性。第二、目前虚拟现实艺术和影视作品数量逐渐增多,但品质良莠不齐,而国内学者对于这类作品的美感来源的美学研究明显匮乏,研究停留在表层,理论深度不够。第三、缺少实践研究佐证,没有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国外研究与国内相比,较为全面、客观,且实践研究较多,但仍缺乏理论的系统性、统一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与数字化影视艺术创作人才的丰富促使当代中国电影工业之中逐步形成了技术先行的艺术创作倾向,但怎样在技术主导的发展中把握电影的艺术性,仍然是虚拟美学研究的重心。科学的虚拟美学理论建构,必须立足现实中的审美需求,让观众的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视觉景观欣赏,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下的情感效果参与其中,如果能让观众对作品产生强烈的移情与共情,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的发展,那么虚拟情境将不再“虚假”,人与作品情景交融,最终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一部作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更迭,影视艺术作品依然要符合艺术理论的规律,更真实的表达人类情感。
二、“移情与共情”在虚拟角色和虚拟场景中的作用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电影要带来虚拟之美及感官体验,就要在逼真的虚拟影像中准确把握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保持“虚中有实”,让观众在其能够充分理解的现实化情景中,寻找能够贴合的人物,在移情与共情效果下增强虚拟场景或虚拟情境中美的感受。首先,在虚拟人物的设计上,要塑造立体多面、有层次且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叙事电影中,人物角色是观众视线的最终落点,他们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与观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被视作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与灵魂。《流浪地球》在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描绘了冰雪覆盖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刻画出了在行星推进器的作用下穿越星系的地球,苍茫星空中点点火光携带着观众内心对于拯救人类的希望,充满情感感染力。这些场景与空间建构涵盖了多个视觉尺度,拓展了数字电影的视听化表达,构建出了许多奇幻的虚拟世界。在虚拟角色和虚拟场景中,通过“移情与共情”的创设,让观众相信具身即本身,创作中应该注重“移情与共情”的重要作用。
三、虚拟情境中“移情与共情”的审美策略
移情是重要的美学特性,也是产生共情的心理基础因素之一。移情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从移情到共情是多种传播形式中心里变化的过程。在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中,移情与共情伴随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情感表达,并将创造力和想象力一起渗透到影视作品中,赋予了一部影片生命力和感染力,这对于虚拟情境中的艺术表达尤为重要。《阿凡达2·水之道》中的潘多拉星球保持着静谧而又壮观的原始生态环境,阳光下的海水波光粼粼,深海中游弋着五彩斑斓的海底生物,一种发出橙色光“海底蝴蝶”能像翅膀一样固定在潜水者背上,还能为他们提供氧气……整个场景设计既带有地球海洋的生态美,又融合了创作者的想象力,与观众日常生活的污染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在技术上同样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卡梅隆将自己对海洋的痴迷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作品中,高难度水下摄影及动作捕捉,追捕传说中的有灵生物图鲲和上天入海的战斗场景,一波接一波的奇观令人应接不暇,制造着绵延不绝的观影高潮。他实现了将个体积累的“移情”经验外化到这样的虚拟情境的审美特质上,产生了一种独有的情感表达。在这种虚拟的美学情境之中,移情基因开始发挥作用,个体与个体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互换,最终产生情感共鸣。
四、结语
随着当前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现实影视艺术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虚拟美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形态。而这种全新的美学形态值得我们深刻关注,寻找虚拟美学的逻辑密码。“移情与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路径,沿着这个路径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虚拟世界、虚拟情境、虚拟角色之间的真实情感,以及对美的渴望和表达。虚拟美学不仅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更是内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然、人文、艺术等多重属性,是一门跨学科的、多维度的、高度综合的技术文化文本,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拓展与升级,具一定的时代意义。
(作者系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