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熊出没·伴我“熊芯”》票房突破10亿,打破去年同系列单片创下的9.77亿票房纪录,创“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单片票房新高。而累计票房已超55亿元的“熊出没”系列,也成为中国影史首个票房破50亿的国产系列动画电影。
作为近年来春节档的刚需产品,“熊出没”系列在保持自身水准同时,始终稳定且强势地发力。拓普数据显示,《熊出没·伴我“熊芯”》在春节档内票房占比11%,档期占比超过同系列的往年作品。截至2月14日,影片票房已接近13.6亿元。
创新、稳定——常青树最大的养分
2014年,首部“熊出没”系列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进驻影院市场便斩获票房2.47亿,自此,票房只增不减,屡次刷新自身纪录,这背后,是工业化创作体系的体现。
“熊出没”系列出品人尚琳琳介绍:“我们是全产业链的一个团队,内部有策划中心、编剧中心、台本中心、动画表演中心等,都是专业的团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系列审核节点,由多个导演和负责人组成的智囊团进行整体的把关,借助团队化创作的力量去保证作品的稳定性。”她还透露:“每一部做完后,我们都会进行市场调研,找到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之后再进行调整与提升。”
目前,“熊出没”系列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创作方法与范式,创新更多是从剧情入手。片方每年会从几十个创意中筛选三四个创意进一步优化,完善梗概后再进一步细化,最后才会形成剧本。这个剧本生成的过程就是一种工业化过程。
个人化的作品可能会很突出、很优秀,但对于“熊出没”这样的系列化IP而言,个人化无法保证每部的品质,即无法保证作品与内核的稳定性。
“比较稳定,没有什么很大的变数,孩子肯定要看电影,看电影就是‘熊出没’。大盘没有其他意外的话,那么‘黑马’就是‘熊出没’。”这是北京某影院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可见“熊出没”的稳定性与垂直性。
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主任王纯看来:“‘熊出没’在票房上不断稳定上升,主要得益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上建立的独特生产体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内容深度和文化属性,同时,在剧情反转、技术制作、故事创新等方面也保持了一贯的稳健。”
稳中求长,挖掘增量用户
“全片2000多个镜头,70%的镜头都涉及到特效。”影片导演林永长说。
“熊出没”早已不是观众们印象中那个简单的动画或电视7点档。细数前几部“熊出没”大电影,不难发现剧情与主题上显示出了较高的多样性和深度,“勇气”、“快乐”、“母爱”……内容、画面都在升级,目标人群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最显著的特征是成人观众比例的上升。
灯塔数据显示,想看《熊出没·伴我“熊芯“》的观众中,30至39岁的观众占据近半数,其中一部分来源于陪孩子观看的家长,另一部分则是独立的成年观众。
据尚琳琳透露,2022年观看《熊出没·重返地球》的成人观众已达25%,“我们按照现场查人的方式,选取了十个城市作为样本,所说的25%是完全不带孩子的成人观众。”
尚琳琳将时间轴推至三四年前,那时成人观众独自去观看“熊出没”会感觉不好意思,她笑称:“甚至一度‘借娃去看熊出没’成为网上的一个热梗”。但目前的情况已然扭转,成人观众去看“熊出没”并被剧情所打动,越来越成为一件正常的事,很多成人观众也都在评论中坦诚了这一点。
因此,今年《熊出没·伴我“熊芯”》宣发重心被放置于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核心受众亲子人群,这是主要的宣发重点。另一方面,片方则将精力放在了青年人群上。传统的电视渠道吸引儿童受众,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宣传主打青年人群。
然而,长期以往形成的印象并非朝夕能够更改,北京某影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的确,这个片子既适合儿童也适合成年人,观众的年龄还是比较广泛的。但在传统的观念里,‘熊出没’还是儿童片,就像影院在排片时,还是不会给‘熊出没’排晚上的场。”对于这种情况,尚琳琳表示理解,她希望慢慢通过观众的认可,改变这种印象。
置身“史上最强春节档”,2023年的“熊出没”与多部强片同期上映,依旧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有业内人士用“腰部中的头筹”来描述这一IP,在他们看来,9部电影卖出50亿的“熊出没”是“国漫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标杆产物”,更将成为“中国电影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