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近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共睹的优秀成绩,一大批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心灵的优秀扶贫题材影视作品也出现在人民大众喜爱的艺术片单中。这些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一方面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染心灵,具有视听审美、陶冶情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事理”的理性层面贴近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对于国家大力扶贫脱贫的事迹具有良好的形态宣传效果。对于广大处于思想塑型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重要的教育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观看扶贫题材影视作品,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融合实在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以积极的心态与充沛的热情走上广大的社会舞台,加入国家发展的伟大航程。
在现实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积极的态度是当代大学生在塑造正确思想精神必不可缺的营养。但在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思政教育当中,却存在着两大影响大学生积极性的现实问题。首先是多种教育资源的联合育人机制尚不健全,仅靠传统思政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或者依靠教师的课堂宣讲开展思政工作,很容易给人造成单调乏味的印象;其次是现有大学评学评教制度偏重业务评价,思政教育很难像一般专业课程一样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制度,许多思政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灌输的过程中,没有到达情感熏陶的层面,很难真正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配合,将优秀的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引入大学课程设计、围绕影片内容建立有效的情感激励制度,对于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当下,越来越多的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成为大学生接受爱国情感、接受正能量的观念型塑空间。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通传统知识性教学方式与美育性的影视作品宣讲,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学渠道与教学空间,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实际兴趣。例如讲述云南村寨扶贫故事的《你是我的一束光》,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对准的是一再推迟婚期的歌手、乡村企业家、乡村医生、少数民族艺人、乡村教师等平凡而伟大的、脱贫第一线的工作者,充满真情实感;剧作剑走偏锋,没有直接描写这些村镇干部如何辛劳,而是从观众的好奇心与探求视角出发,展示了影片中数个看似平凡的普通人是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成为“英雄”的,对大学生观众而言非常具有剧作结构上的悬疑感与吸引力。电影最后出现了云南省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干部的名字。他们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一个家庭,他们的牺牲留给家人的是无限的思念与怀想,也留给了观众无穷的榜样力量。影片《你是我的一束光》在致敬扶贫英雄的同时,也从观众求知欲的角度出发挖掘并放大了每个“偶像”背后实际支撑着人物行动的情感张力,在真切的情感升华中实实在在在地完成了一份扶贫精神从银幕内到银幕外的传承。其中许多故事都十分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感生活,例如一位原本心中只有“小我”的落魄音乐人穆随心,他为了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开始了组建女团并且实现音乐的梦想,邂逅了一位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女孩彭彭。彭彭可以闪耀霓虹舞台,也怀着一颗改变农村贫困现状的热情之心深入劳动田间地头,在扶贫过程中成为了村民心中的一束光,也成为穆随心心里的一束光。彭彭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了这位消极的音乐人,将他也拉入了献身乡村建设的伟大历程中。这样的影片将扶贫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映照为牺牲与传承的火把,照亮了其他人却燃烧了自己,并启示青年观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激励他们接过将这份精神的火炬并将其代代相传。将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引入思政课堂,可以充分发挥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在思政教育中的情感激励效应,激励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实实在在地坚定理想信念。
在真善美的熏陶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优秀的扶贫题材影视作品中蕴含着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信念感,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其艺术熏陶感受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当前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单一的教学内容很难从实际效果上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部分学校与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信念感本身就有待加强,其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信念树立与认识偏差,一些大学生单纯追求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过硬政治素养与良好品格精神追求。
在此背景下,用艺术的形式促进思想引领,借助扶贫题材影视作品“真”“善”“美”的力量化解传统思政教学的僵化风险,以视听艺术的美学体验熏陶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带动大学生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和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在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中,青年女性黄文秀在毕业后放弃了北京国家电网的高薪工作,转而回到广西老家,当起了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驻村三个月就让十几户人家脱了贫。作为“外乡人”的黄文秀带着立志扎根农村,凭借着慢慢的信念感一头扎进了村户人家与小村官场盘根错杂的纠葛——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趟的“浑水”中,作为第一书记代领当地党员和村民们采取多种手段脱贫,她是一个真正干实事,干正事,有责任有担当,将人民群众放心里的好干部。当你以为电视剧中又会上演官场的勾心斗角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黄文秀连理都没理,而是转换赛道,以强大的信念感一心扑在扶贫上,整日忙里忙外。讲述西海固脱贫故事的《山海情》同样展现了脱贫视野中的“真”“善”“美”,其中的内容既贴近社会真实情况,又兼顾影视艺术的审美性,德福、水花等充满信念的新青年成为青年观众的榜样。德福跟村领导一起跑断了腿又磨破了嘴,一家一户做工作,总算打开了吊庄移民的局面;水花想给作物浇水,就得一车一车从临村往回拉,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临村扬水站,但水费贵得离谱,他们又咬牙坚持一点点克服……这是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西北山沟里的涌泉村和海边的莆田搭着膀子共进,共同展现出了贫困中卯着劲儿活下去的人们坚持到底的辽阔精神。
《大山的女儿》与《山海情》这样的脱贫电视剧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好故事”,深刻挖掘出了当代扶贫题材影视作品中适合展现给观众的思政元素,特别适合引入大学思政教育的实践当中。观众在“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中,看到剧中每位党员干部无私的付出,就算自己不是百坭村或西海固的村民,也是真的会为其感动;通过感受这些时代青年带领大家脱贫的事迹,不仅可以陶冶艺术与审美情操,更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观众的信念感与人文素养;还有剧中那些懂得感恩,愿意舍小家为大家的老百姓,也着实会令大学生观众热泪盈眶。“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 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扶贫题材影视作品不仅仅只是消遣娱乐用的电影与电视剧作品,也可以通过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主人公强大的善意与信念感,以及永远积极进取、青春洋溢的美感激发大学生对国家扶贫事业的兴趣,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积极进取信念、报销祖国精神的培养。
在时代需求中激励大学生到重点领域建功立业
要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构建课内外贯通、艺术与知识贯通的全新大学思政教育机制,发挥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与课堂教学的合力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就要坚持与时代需求携手同行,回应时代脉搏与人民心声。现实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的选择。博大的祖国大地与广袤的名山大川都是当代中国青年奋斗拼搏的舞台,贫穷边缘的沙土上也将铭记他们的豪情壮志与远大梦想。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利用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将课外的扶贫题材影视作品与课内的思政知识理念相互融通,引导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中国故事与中国信念,在知识传道和价值引导的结合中在好时代中感悟好作品,通过好作品感悟好时代,主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到国家重点号召前往的重要领域实现自身价值。在近年来的扶贫题材电影作品中,讲述青年学子回乡创业的《一点就到家》中,三个性格迥异的青年学子在毕业后身怀理想,回到养育他们的云南千年古寨,利用这里的自然文化资源共同创业。他们坚持违背了云南茶乡几百年以来种茶的“传统”,种下了几百亩的咖啡,并对电商渠道善加利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这类影片中,一幕幕喜怒哀乐彰显着年轻创业者在日常中的各种境遇,用艺术的形式描绘出云南茶乡的美好自然图景,向观众展示了诸多关于基层农村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朴素情感与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景象,并将创业故事与这些自然人文风貌加以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劲健的文化张力。当前,毅然走向乡村、走向基层,不仅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策略,也是新一代青年在时代需求中将个人功业的建立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的、富有时代意义的新选择。这样的作品引导大学生感受扶贫题材影视剧作品中切实存在的时代需求,并以此为激励,鼓励广大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国家的实际需要,到重点领域去建功立业。
(作者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培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