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理论,其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事关全国各族人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和谐统一。习主席说过,只有让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真正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物质力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影视、教育、报刊、新闻等领域的重大课题,其中新主旋律电影异军突起,在继承发展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形式,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成为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依托。
通俗化:新主旋律电影对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诠释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传播。传统主旋律电影理论思想说教性过于明显和刻意,故事情节趋向单一缺乏新颖性,电影内容逐渐空洞僵化缺乏生活性和艺术性,因而传统主旋律电影在如今看来已经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也不具备市场影响力。
新主旋律电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首先具有通俗化,具体化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方面,新主旋律电影以“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经历为视角展开叙事,将关注点从特定主体转换为人物群像。比如《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革命者》等对平凡小人物情感和成长经历的具体刻画,摆脱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公式化的人物刻画方式,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群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内心深处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奋斗信念,使得主旋律电影的情感主旨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新主旋律电影中的重要领导人和革命英雄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伟人形象,而是更加接地气,更加生动鲜活和贴近人民大众,他们是伟人、是英雄的同时也具有普通人的性格爱好和情感情绪。比如《建国大业》中对毛泽东同志吃辣椒情景、《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举木板辞职抗议的情景和陈独秀发自肺腑的困惑和思考……这些新主旋律电影中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都在告诉当代大众,英雄也是平凡人,普通人也能成为勇士。
现实性:新主旋律电影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思考
新主旋律电影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传播更加注重立足实践,着眼当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求索。一方面,近几年上映的新主旋律电影如《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不仅口碑票房突出,并且均取材改编显示真实事件。这表明当下新主旋律电影所聚焦的主题已不单单局限于革命题材,而是拓展到了当下社会现实,将目光投向退伍军人以及机长、消防员等平凡岗位的先进模范,更加深入的走进人民大众。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英雄群像,表现当代中国人的崇高信仰信念和国家万象,符合当代中国观众的审美趋向和价值观,更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新主旋律电影也在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表达对社会现实发展的思考。《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影片,让主旋律电影从宏观的家国历史转向具体现实社会发展,尤其反映了新时期社会转型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等背景下人民大众生活情感现状,在以小见大中呈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风貌,让大众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所发生的真切的生活变化。
时代性:新主旋律电影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
新时代背景下,新主旋律电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广泛运用了新科技新元素新手法,不仅增强了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市场影响力,而且在内涵上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新方向、新目标。一方面,新主旋律电影增加了商业性质和科技属性。在高科技影视影像技术的助力下,新主旋律电影增添了科幻感、喜剧效果和利用了明星效应,场景更为真实、震撼,情节更加饱满,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和诠释是含蓄而深入的。这种电影表现形式更符合当代大众的观影需求和情感特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大众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正确价值观、家国民族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内容内涵上,新主旋律电影依然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为主,但同时在题材内涵上也进行了广泛的拓展丰富。新主旋律电影在延续传统主旋律电影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主题的基础上,还更为关注普通人民大众的精神情感特征。比如革命同志之间相互鼓励和扶持的珍贵情谊、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等情感的细致刻画表达、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工作情景和普通人平凡愿景的反映等,这些恰好符合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大众普通生活情感之间紧密关联的凸显表现。
作为人民的理论,贴近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和发挥理论价值的本质要求。新主旋律电影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成功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的发展,它的传播质量效率更高、受众面更广、传播模式更多元先进,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当代大众情感生活紧密衔接联系起来,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是当下及未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