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方针下,结合了舞剧电影类型与戏剧、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主旋律舞蹈电影成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类型。这些影片在主题表现上典范性地表达了不同时期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和价值,承担起重要的社会功能;同时在叙事建构上集各种艺术形式之长,不断突破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文化与艺术意义的经典作品。
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的主题表现
主旋律电影中的红色舞蹈直接来源于建构于20世纪、将性别、民族、阶级和种族平等的文化特征与政治命题融入舞蹈编排的中国民族舞剧;而电影中红色舞蹈的主题也与《红军舞》、《夫妻识字》、《工人舞》、《人民胜利万岁》、《村女舞》、《乘风破浪》、《兄妹开荒》与《和平鸽》等具有长篇叙事风格与复杂政治议题的中国民族舞剧一脉相承。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杂糅的交叉点上,中国舞蹈家一方面积极以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来改造带有资产阶级、陈腐老套及与中国民众生活无关的消极主题,一边在与工农大众的劳动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将民族化、革命化和群众化的精神加入红色舞蹈的主题表现中。其中一些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舞剧在稍加改动之后被“移植”或“翻拍”为电影,直接影响了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的主题表现。
例如,潘文展与傅杰拍摄的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便以震撼人心的悲壮风格、气势恢宏的宏大主题与历久弥新的诸多人物形象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红色娘子军》结合了六十年代谢晋拍摄的同名电影,以及当时流行的革命样板戏主题样式,在红色电影的谱系中首次艺术性、写意性地塑造了“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舞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其中的男女主角——洪长青和吴清华更成为革命主题故事中男女英雄人物的典型化身。《红色娘子军》以巴黎舞的形式传达着革命理念,是创新形式融合历史服务现实的产物。在主题表现上,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所宣扬的是一种革命现实和阶级情感,它诞生之际就以其天然内嵌的政治文化内涵和芭蕾民族化舞蹈本体表达构成了一种“双轨并行”文艺阐释体的可能性。
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的叙事建构
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由于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党性坚定的典型英雄人物、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故事而著称。但事实上,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的叙事建构并没有一般观众理解的那样简单。从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上说,红色舞蹈的叙事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以象征主义为基调的抽象表现法,且融合了芭蕾、西方现代舞等舞种,其音乐曲风与伴奏乐器也具有西洋化的风格。将这些元素融入主旋律电影中,开启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的社会主义方向,本身是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叙事建构中的重要问题。为了让国际化舞蹈的语言形式适应中国革命的故事,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理想与时代诉求,诸多艺术家作出了诸多积极而有效的尝试。
在武兆堤导演、汪曾祺填词、北京京剧团集体改编的京剧电影《沙家浜》采用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舞台造型与表演方式。交响化的音乐语汇在相同的主题段落部分加以不同的情感色彩,一步步展现出革命信仰的力量;舞台灯具与戏剧化的造型配合充满力量感的肢体动作,充分配合了音乐与台词,展现出不同身份立场的人物相互周旋的紧张感。尤其是其中的女主角“阿庆嫂”站如松、动如风,动作干净利落,气场强大,举手投足间都展示出一位女性革命家的风采;《智斗》段落中,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三个人各有说出口的应酬话,整个对话过程环环相扣,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既复杂得有趣,让整体节奏紧凑、扣人心弦,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主旋律电影与红色舞蹈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由于讲述的故事多以革命历史时期的斗争为主,因此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主旋律电影与红色舞蹈是独属于上个世纪的产物,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在当下的文化现象中已经逐渐消失,更加具有观赏性的商业电影将替代它们。事实上,尽管类似《红色娘子军》、《沙家浜》式的宣教红色影片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但我们依旧继承并发展着主旋律电影中红色舞蹈中的主题表现与叙事建构。这些宝贵的思想与艺术资源,终将让我们在全球流行文化娱乐至死的盛装下保留自身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
在近些年的作品中,红色舞蹈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中许多电影都选择在现实主义史实考证的基础上,用浪漫主义的情怀来搭起通往历史的桥梁,即使是在非典型主旋律电影中,也让娱乐时代的观众们再度感受到主旋律电影中的真善美。《山楂树之恋》中的舞蹈《闪闪的红星》是塑造男女主角的重要手段,它堆叠了内在于中国观众历史记忆中的感受和情怀,融合了光的元素与影的动律,呈现出舞蹈对青春生命的致敬;《归来》中的丹丹苦练芭蕾,一心想要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出演女主角吴清华。在展示排练与联系的段落中,纯真善良的丹丹在舞台的灯光下呈现出复古照片中的雕塑感和纸张感,仿佛是蕴含光华的舞蹈少女塑像。这份投身革命事业与艺术的崇高理想曾经与一代人的青春紧密相融,而在主旋律电影中,它们承载着剧中角色的真情实感,真真切切地显现在普通人的身上,令观众得以从中看到革命理想焕发的青春光彩。
(作者为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