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元旦档国产影片中,《绝望主夫》以票房来看颇受欢迎。毕竟,临近年关,谁不想看一部轻松愉悦的喜剧片呢?更何况影片噱头颇具看点——无可救药的大男子主义成功学大师胡铁男一不小心进入了性别错位的“女权”世界,成为一名与他的价值观完全相悖的“家庭主夫”,他由此充分体会了一把现实世界里的“妻子”身份,经过一系列鸡飞狗跳的事件后,他最终成功转变为一个体贴妻女的“好男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的另一个片名“完美大丈夫”(英文名BETTER MAN)或许更符合影片所表达的主题。
在当下的舆论场上,性别议题成为了所谓的“流量密码”。究其本质,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在社会与家庭中性别权力的失衡,并且更加愿意在公共平台发声。而以性别倒置作为噱头的《绝望主夫》显然抓住了“爆款”的基础。
在大银幕上看到女性作为“他者”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绝望主夫》聚焦社会热门议题,以性别权力关系的倒置让现实世界中隐秘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凸显出来。作为性别表达的一种尝试,将女性作为“他者”的种种细节展露于大银幕之上,是非常勇敢且值得鼓励的,即使它展现得并不全面。
何谓“他者”?波伏娃认为,女性之所以为女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作为男性中心文化的“他者”而被建构,是男性主体的客体,扮演着父权/男权社会给予她们的规定性角色。在电影的异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对未出生小孩的性别选择(当然要生女儿),到童话书永远是公主救王子的情节,从职场里所有女人西装革履男人花枝招展,到家庭对男性作为主夫相妻教女的期待……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一旦性别倒置,即刻令人诧异:这世界怎会如此?这是不是不太合理?这些细节无不指向现实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充斥着女性人生中的各个阶段,潜移默化,且无处不在。
“他者”是身份,是秩序,是社会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目光”。如果说作为主体的男性对于女性客体地位的忽视可以理解,那么许多将“他者”内化为“自我”的女性,也未曾意识到自己并非生活的主体。电影中胡铁男在“五分钟改变你一生”的演讲中,强调女性要“贤惠”、“贤良淑德”,放之现实社会依旧能够获得众多男女信众真情实感的拥趸。
现在,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这些词很难说是对女性的赞美,更多则意味着在家庭生活中对女性的剥削。而影片结尾,许薇薇“娜拉出走”的选择正是对这种女性意识觉醒的呼应。
当男性成为“他者”:刻板印象与有限表达
影片的负面口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刻板印象突出。异世界中,掌权的许薇薇拥有着以现实世界胡铁男为代表的男性的恶习,而胡铁男的主夫朋友们则纷纷追求美貌并且怯于改变现状,而凭借其优秀的演技,李诚儒将所饰演的扭扭捏捏翘着兰花指的许父,成为了本片刻板印象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性别表达有限。影片试图呈现女性困境,但完全忽视了女性面临的诸如就业歧视、同工同酬等等现实社会问题;偶有展现女性真实困境时,描写又太过表面,比如男人生产情节过于轻松化、喜剧化,显然不符合科学认知,是对女性苦难的消解。
事实上影片未曾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女权世界。毫无疑问胡铁男所在的现实世界是男权世界,而性别错位后的异世界依旧秉持着现实男权社会的传统逻辑,充满着男性凝视,称之为扁平化的“女版男权世界”或许更为恰当。这种简单粗暴的性别倒置搭配概念化无细节的人物,大大减弱了影片的说服力。作为唯一主角的胡铁男最重要的成长变化在于他如何完成理解许薇薇的观念转变。影片中前一场戏还是坚定反抗者的胡铁男,在被手握绝对权力的女性仿佛如闹剧一般地镇压后,进入了“学习班”学习,仅仅是接收到来孩子的软威胁后突然就转变了思想,接受了自己成为异世界社会中“他者”的身份,试图以此回报现实中的许薇薇,确实欠缺些过度。
而当胡铁男发现自己即便任劳任怨都不能感化身为许薇薇(女版胡铁男)时,影片再次陷入叙事困境,并且以主人公车祸推进下一个情节。昨日种种仿佛一场大梦,胡铁男离开异世界后发自真心的庆幸何尝不是对异世界许薇薇其实无法改变的确认与讽刺?
当然,借由影片中的一些细节,或许我们可以多一些别的思考。比如胡铁男所在的“学习班”显然就是男版“女德班”,那为什么不更直接地称之为“男德班”呢?一部主题本就饱含争议的作品,实际创作时会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从而进行取舍,这是可以理解的。以成片而言,影片对于性别政治的表达多少有些含糊且流于表面,因此持有传统或现代观念的男女双方观众都会对影片产生质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什么是“完美大丈夫”
虽然在宣传策略上强调“请在女性陪同下观看”,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影片最重要的女性角色——现实世界的许薇薇戏份少得可怜,我们无从了解她的真实情绪与性格,也就无法很好地共情她因何这么多年对胡铁男不离不弃,这也就削弱了她最终以巨大勇气离开功成名就迷途知返的丈夫、坚定选择自我时所能产生的感染力。
《绝望主夫》并不触及本质的女性问题,它其实在试图回答什么是男权社会中的“完美大丈夫”。电影借由胡铁男与现实世界的女儿和异世界的儿子的两次对话,给出了一个浅显的答案——他在身居强势地位时不应该目中无人,在处于弱势地位时也不应该唯唯诺诺,他应该有自我意识,且懂得尊重他人,无论自己或他人是怎样的身份,这才是一个Better Man。
根据在灯塔专业版的用户画像数据,该片购票用户男女比例分别为47.1%与52.9%,基本持平。但男性均分8.7,低于女性均分9.3。说到这里,假如笔者套用影片设定将这句话改为“女男比例分别为”,是不是就突然很违和?根据其购票用户地区分布及评分,我们会发现,一线城市用户对于影片的评分是最低的,上海8.2,北京8.3,而部分省份则高达9.9。
同样是喜剧,2021年同期上映的《爱情神话》豆瓣评分8.1,属于华语电影当年度的绝对黑马,但它的灯塔评分却低于《绝望主夫》,只有8.6。除上海9.1之外,其他城市评分均在8.7及以下,并且观影人数极不均衡,上海观众占比超过30%。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观众观影偏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同理可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观众也会产生或许是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
虽然《绝望主夫》这部中小成本喜剧片,无论从制作水准还是主题立意,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它的上映意味着在更广阔的地域里,有更多的人可能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意识到了日常生活中极易忽视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它试图呈现社会议题本身就意味着国产电影的某种可能性,这是它值得一看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当然也期待在未来能够有幽默、关怀、反思与悲悯共存的高级喜剧呈现在更多的观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