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走了一条和西方动画不同的道路,那就是追求“绘画性”。中国动画有自觉的艺术追求,就体现在绘画本体上,这虽然导致国产动画在商业回报上有些吃亏,但是在艺术上,我们的动画始终葆有视觉艺术的自信,从而独步世界。从作品样貌看,就是动画画风、动画工艺的多样化,勇于尝试新的表达形式。所以中国动画电影各个时期均有好作品,其中不乏划时代的经典佳作。
但是,我们很少将某部动画定义为动画史上的里程碑;一方面,这种定义可能导致夸大其与其他作品的差距而显得不公允;另一方面是“里程碑”这个概念其实比较模糊,我们很难界定它。即便如此,我仍然想以个人的名义,将2023年的动画片《深海》称之为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它的精致、超前、真诚和勇敢。
三维的“粒子水墨”渲染的时间成本巨大。“单打造一只水母可能就有10亿粒子,加上背景的话,一帧可能就需要20亿粒子。这时还会遇到电脑无法运算的情况。”即使电脑能够负荷如此复杂的工程,也需要三五天甚至一周才能渲染出结果。最终达到“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雕细琢,每一个声响都经过反复斟酌”,“从超大银幕到纤毫毕现的表现力,从亮丽悦目的色彩到精准强大的音响,无不助力满格还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不是用主创团队“两千多个日夜的默默耕耘”可以简单概括的。
《深海》的艺术特点,不仅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而且超越了观众想象的边界。换句话说,我的大脑可以想象出的最奇幻场景,与《深海》相比,都显得逊色。我本来认为自己的想象力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看了《深海》,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在我看来,能产生制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念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参宿撕破梦魇的屏障,重获生命的段落着实精彩,画面的冲击力太大了,音响也配合得很完美,看了让人激动得颤抖。这个段落可以作为动画专业的教科书。
就像田晓鹏说的,《深海》“让大家感受到的不光是一种美,而是支撑你的世界观或者你的表达”。《深海》不仅是惊艳于奇幻效果,它也有贴近现实的一面。因为再离奇的故事,再美轮美奂天马行空的作品,如果没有真情实感也无法走入观众的内心。《深海》的画面是一种精神疾患幻觉的极致化和诗意化。我曾经看过精神病人的画作,也观看过一些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制作的动态视觉作品,这些作品还原了他们发病时的幻觉。在生活中,我也接触过一些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患者。我感觉到《深海》对于心理状态、心理景观的描绘,接近心理病患的真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写实”。此前,我极少看到有动画涉足这个领域,这是题材的突破,并且在动画(也许只有用动画)表现得如此瑰丽、精确和深刻。
鉴于以上原因,田晓鹏和他的《深海》可以被重重地写入中国动画历史,甚至书写在世界动画史册上。然而,并不是说《深海》是完美的,故事的叙事拖沓很严重,篇幅压缩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也许会更好。瑕不掩瑜,这个“严重”的缺点,无法盖过作品的优点。
《深海》的口碑很好,我本来担心还会有人会说南河、参宿的人物形象“不够美”、“不健康”、“不够……”。故事讲的就是普通人,就需要相貌平平或者形象不美,目的是还原生活中卑微的个体。我希望观众们能保持这样平和包容的心态,请某些好事者和假道学收敛起他们的视觉洁癖。我厌倦了一些动画中那些俊美的、规行矩步的脸,对于艺术创作,能准确表达个性就是美。
说个题外话,这个话题憋在心里很久了。2021年的《雄狮少年》是一部多么难得的励志动画,却因为受到“教科书插图风波”的牵连,现在还未得到充分肯定。主人公形象没有重复千篇一律、照猫画虎的“美”的标准成为了整部作品“不爱国”的证据,这种标准化思路,对整个动画产业甚至电影业来说不是好事情。对于“教科书插图”事件,我个人也认为其中曝光的一些插图有问题,而且很严重,值得重视;但是这和动画片扯不上关系。《雄狮少年》主创完全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只是从故事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就是要塑造几个“其貌不扬”少年的奋斗之路。现在,在一些场合甚至不允许提到《雄狮少年》这部电影的名字,这种“处罚”不太公平,心态和见识偏于狭隘了,反而暴露了一些人艺术思维、教育思维的不健康。如果这种倒退了五十年艺术评判标准得不到纠正,会扼杀艺术家的创造力。艺术作品人物形象的标准问题值得好好讨论一下。从这个角度看,《深海》的人物形象设计,我还要重重地点赞!为它的真诚和勇敢点赞!
(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