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视效奇迹、宏大命题、美学创新
定于大年初一上映的动画电影《深海》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耗时七年打造,近来因前所未见的视效奇观和美学风格“出圈”。
据悉,为打造“前所未见”的大银幕奇观,主创耗时两年开创性研发“粒子水墨动画”,第一次实现中国水墨与主流三维技术的绝佳结合。在故事性方面,影片聚焦生命议题,通过现代少女(参宿)误入深海的冒险之旅,治愈当下每个“走过长夜的你”。
中国动画人永远在创新
在接受采访时,影片导演田晓鹏坦言“如果没有创新二字,我可能不会做电影”,这种孤注一掷的艺术追求也接连在其作品中得到印证:2015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以“成人向动画”的题材创新,打破了国产动画“低幼劣质”的刻板印象,拉开了“国漫崛起”的序幕;而时隔7年推出的全新力作《深海》提出了更高挑战——在美国、日本动画占据全球主流的困境下,尝试探索独属于中国的三维动画形式。
可以看出,《深海》是一部兼具“东方大美”与“世界眼光”的创新影片。其一,视效技术上的创新:影片开创了“粒子水墨”这一独属于中国的全新三维动画形式,赋予了中国水墨画全新生命力。其二,色彩美学的创新:影片一反大众对深海的“幽暗”认知,而是以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国画作为美术概念,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更令网友直呼“惊艳”。
作为首部将“粒子水墨”技术应用于全片的动画电影,团队成员坚定创新使命,挑战着前所未有的庞大制作体量。据悉,影片“劈海”镜头,单镜头粒子特效多达一百余层,粒子数量高达几十亿,负责该镜头的特效师更是将原计划“3天”完成的镜头硬生熬到“15个月”。正如电影《深海》总制片人易巧所言,“这是一场不自量力的冒险,但我们会永远坚持做最前沿的作品”,期待大银幕见证前所未见的“东方大奇大美”。
剧情玄机“比海更深”
《深海》在奇幻冒险的外壳下,承载的却是对于“生命”的探讨。女主参宿是一个生活在每个人身边、却又普通到容易被忽视的小女孩:习惯性将自己“藏”在红帽衫中,来躲避热闹的人群;习惯性责备自己,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 在人均“情绪病”的当下,观众极易在《深海》找到共鸣:希望每个人都能解开“心结”,找到“生命的出口”,在新的一年,获得真正的开心。定档海报由著名设计师黄海设计,女主参宿“以海为被”,展现出影片“宜春节观看”的强治愈特质。
影片已公布的细节也耐人寻味:来自“深海”的魔法船长南河到底什么来头?参宿的“心结”究竟是什么?沉入海底的红卫衣有何隐喻?众人携手对抗的“红鬼” 是否暗示更大危机?不同于首款预告的“美哭”、角色预告的“萌哭”,定档预告的情绪张力,让观众相信《深海》还会不断带来意想不到的内容。
《深海》角色亮相丰富且极具想象力,令观众对奇幻世界产生期待。一方面,“动物员工”的性格鲜活有趣:舵手却不分左右,主厨临阵学习做菜,处处偷懒的海獭服务员……连一闪而过的配角都“浑身是戏”,实力刷新观众对“背景板”角色的认知。另一方面,《深海》角色数量之丰富达国产动画巅峰,这些“萌翻”互联网的新宠,也让网友直呼观影理由“+1”。
“萌萌哒”海獭征服观众
影片公开的影片插曲《小白船》MV中,深海船员集结登场,上百只可爱的萌物嬉闹舞蹈,趣味十足。据了解,影片中海獭的年龄设定是学龄前,海獭表演也更贴近小朋友的状态,萌态尽显。自角色预告发布起,《深海》中的“萌萌哒”海獭就征服了众多网友,连演员赵丽颖也换上了海獭“糖豆儿”的头像,网友纷纷表示“好想rua”,“想偷一只回家”。上百只可爱萌物,将为观众带来大年初一满分的治愈。
据悉,海獭是全世界毛发最多的动物,而《深海》里海獭有80多只,每一只都要单独做毛发的动态,难度巨大。这些蓬松柔顺又根根分明的毛发,是动画师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才呈现出完美效果:动画师不仅为海獭设计了外层毛发、下层绒毛、手臂长毛、参差不齐的胡须等等;并且随着海獭的动作,每根毛的方向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甚至可以看到风中被吹落的根根毛发。难怪被网友调侃说:“每出现一只毛茸茸的海獭,就有一个动画师失去他的秀发”。
◎ 幕后数据:
▶ 两年:
为模拟水墨的色彩流动,制作人员前后尝试了一百余次的“洗洁精、丙烯、食用色素、牛奶”混合实验;为还原水墨画的飘逸与颗粒感,制作人员尝试以无数粒子堆积成水墨的形态,以此打破三维物体的硬轮廓。据悉,从2016年第一张概念图诞生到动起来耗时整整两年。
▶ 8-30
《深海》为萌物设计了8岁到30岁不等的年龄层:比如,偷懒的海獭是学龄前的小朋友、看似成熟的海豹设定是8岁儿童等。一切制作上的极致表达,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加“沉浸式”相信深海的故事。
▶ 27个、500条
因为海精灵没有固定的模型,需要用模型组合的方式才能达到较好的表演、蠕动效果——仅角色模型就多达27个(通常角色只有1个),变形后整体触须条数更是多达500多,动画表演甚至细致至单根触须。
▶ 1亿-2亿
团队在前期投入了2年的视效研发时间,最终摸索出“粒子水墨”技术,才将三维与二维水墨融汇结合。例如,《深海》首次亮相的一分钟预告,背后是长达两年的反复试验。据悉,预告中单帧画面粒子数高达1亿-2亿、仅单帧渲染就需1小时。
▶ 4000
“深海号”静若小岛,周身样式各异的珊瑚多达4000多个,设计极为精巧。
◎ 观众短评:
▶ 田晓鹏导演的动画美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画面美而已。之前看到释出片段的画面就觉得惊艳,但在纯粹的技术美以外,《深海》还尝试着更深刻的表达,去关注普通人的成长历程,用炫彩的动效为每个像女主角一样的普通人编织了一场梦境。
▶ 深海,好似代表的是黑暗,也是长夜。在春节档一片红火的热闹中,电影《深海》一抹治愈的亮色蓝。正如片子关注被边缘化个体,“献给走过长夜的你”。希望它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希望中国动画还是有机会的。
▶ 看了《深海》动画电影的7年幕后制作过程,画面太细节了太太太细节了!每一帧都是4K壁纸,就凭他们制作过程中修改的每一细节,真的感受到制作组的用心良苦,也是我被感动到了。
◎ 主创声音:
问:想通过《深海》向观众传达什么?
答:一是,所有人都应该会去思考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很闪亮和温暖的瞬间,会给人们带来生活下去的力量。我觉得这是动画片的一个优势:我们可以把那些存在于瞬间的美好变成一个世界。
二是,这几年大家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有时候会感觉生活会黯淡,压力也随之变大。 在这样的情绪里面,怎样去找到那些美好的瞬间,怎么让自己重新提起勇气,去面对这种状态。经历过这段时间,大家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问:《深海》在创新性与原创性方面,有怎样的亮点?
答:美学创新上,一般动画电影制作都是 3 年左右,《深海》做了 7-8 年,因其投入大量研发的时间。为打造“前所未见”的大银幕奇观,主创耗时两年开创性研发“粒子水墨”技术,第一次实现中国传统水墨与主流三维技术的绝佳结合。过程中,为让第一张画稿动起来用了两年,每帧画面粒子数量达数十亿,单帧渲染时间需要1个小时。
题材的原创性上,《深海》放弃“流量密码”神话故事,大胆聚焦现代题材与原创“小人物”,将 100%全新的奇幻世界搬上银幕;除原创现代女主(参宿)外,影片还原创上百只奇幻萌物,仅“海獭”一角就有 80 余只,角色数量非常丰富。
问:这部影片在制作层面的特点是什么?
答:《深海》更进一步地尝试有“电影感”这件事,这在动画电影中也是相对稀缺的。
叙事上,每个画面都要交代、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一带而过。
摄影上,首次采用真人电影中的摄影指导,运用运镜、镜头景深、虚焦、变焦等方式呈现真实摄影的画面。
色彩上,通过光影展现情绪的交错和递进。影片大量使用了光斑、光晕和不同光的色彩的光影,呈现五彩梦幻的世界。这样的制作用真人电影来对比说明的话,等于是在动画环节的表演之后,在灯光环节后期又加入了一层表演,工作量和难度翻倍。
问:粒子水墨技术的创新点有哪些?
答:《深海》打破大众对深海“幽暗”的认知,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国画作为美术概念,把海 做成“打翻的颜料缸”,呈现“前所未见”的有想象力的海。在美国、日本均在“三维”、“二维”领域自成风格的局面下,《深海》首次将“水墨”(中国传统文化灵魂)和“三维”(世界主流动画技术)创新结合。 做粒子的很多,做水墨的也很多,但把这个融合起来的很少,把它做成 100 多分钟的长片,是从来没有的。
问:这项技术的制作难点是怎样的?
答:因为无从参考不断试错,付出大量时间、资金沉没成本,视效风格史无前例、无从参考,《深海》第一张概念图“动起来”就用了两年。
要克服技术上的天然矛盾——水墨写意流动,三维具象固定。国水墨留白、写意,三维具体写实,两者天然矛盾。为模拟水墨的色彩流动,团队尝试了一百余次的“洗洁精、丙烯、食用色素、牛奶”混合实验。为还原水墨画的飘逸与颗粒感,团队用无数粒子堆积成水墨形状,以此打破三维物体的硬轮廓。
影片“劈海”镜头,单镜头粒子特效达一百余层,粒子数量高达几十亿,负责该镜头的特效师更是将原计划“3 天”完成的镜头硬生熬到“15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