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回顾大银幕上的中国电影经典人物形象塑造,无不是植根现实生活、紧随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依靠鲜活生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作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李双双》中的李双双,《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芙蓉镇》中的胡玉音,《红高梁》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杨善洲》中的杨善洲,《一代宗师》中的宫二,《烈火英雄》中的马卫国,《中国机长》中的刘长健,《攀登者》中的方五洲、曲松林,《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林治远、张北京、冬冬……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正是依托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精彩的表演,让角色得以焕发出独特而闪耀的艺术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自我们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谱写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因为,每一个好的角色都与演员的演技相辅相成,一个演员精湛的表演才能让角色栩栩如生,生动立体,仿佛就活在银幕里。
拥有足够吸引人、足够有力量的人物,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表示,此类作品的创作,要做到不把人物“神化”,而是极力摆脱此类题材影片容易陷入的模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窠臼,在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细致缜密的生活逻辑和真实牢靠的生活依据上,寻找到时代精神的精炼展现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传承,塑造出真实可信又有血有肉、鲜明生动,能够感染人、打动人,能够传得开、留得下。
(详见第5-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