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定方向、立纲领、点问题、提神气,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文艺工作的新思想和新要求。作为新时期的电影工作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我们由衷地感受到怎样发展中国电影,如何创作出新时代的优秀电影作品,心里有了底气,行动上有了坚定的方向。作为全国唯一冠以“民族”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在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立足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沃土,深耕细作,创作出了近百部少数民族电影作品,让全国观众通过电影大银幕认识和了解了七彩云南,让26个世居民族的形象走进了观众心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电影的目标,增强了创作的信心。依托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创作中汲取营养和灵魂,创作出新时代的文艺精品,是每一位电影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云影厂守正创新,用光影记录时代变革、用真情讲好中国故事,焕发新时代国有电影企业的责任担当。
◎立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深耕新时代民族电影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地处祖国最南端的云南,生活着26个世居民族、16个跨境民族和15个特有少数民族。奇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云南被誉为“天然的摄影棚”,是许多外来影视剧组最为青睐的地方;云南还是民族文化的百花园,4800万各族同胞在这里和谐共处、世代相袭,民族风情绚丽多姿,被誉为音乐歌舞的海洋;云南还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毗邻五个澜湄流域国家,拥有18个国家级口岸,跨境民族和谐共荣的边境生活题材极为丰富。上世界五、六十年代,在云南创作的一大批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电影作品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五朵金花》、《阿诗玛》、《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等等的一批少数民族电影作品风靡一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以《孔雀公主》、《彝海结盟》、《相约在凤尾竹下》、《洱海情波》、《黑面人》、《姑娘寨》、《太阳鸟》、《花腰新娘》、《诺玛的十七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作品再度掀起了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时代。这些影片带着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蜚声国内、国际影坛。谢晋、张艺谋、陈凯歌、成龙、姜文、徐峥、章家瑞等国内外一大批著名影视人纷纷汇聚云南拍片,七彩云南成为了省内外影视人、影视剧组炙手可热的地方。
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的少数民族电影陷入了发展困境,特别是电影的高度市场化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突飞猛进,而以少数民族题材为代表的云南电影却难有作为。立足本土的云南电影制作机构近些年来少有成果,作品影响力匮乏,相关产业无所适从。究其因在于被市场所绑架,在创作导向和创作态度上出了问题。粗制滥造、急功近利,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垃圾作品充斥市场。本土的创作机构、创作人丢弃了根本、迷失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云南26个民族所构筑的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云南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源泉,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文艺创作者所向往的宝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的“云南电影现象”曾引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铭刻下中国电影浓墨重彩的时代烙印。七彩云南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中国电影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为云南的民族电影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滇遗迹、南诏风韵、民国遗风、护国运动、滇西抗战、西南联大、民族风貌、民俗节庆;热带雨林、原始山脉、山水田园、高原湖泊、雪山盛景、四季风情。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致和地域风貌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景资源。作为云南本土的文艺工作者只要珍惜这些上天所赋予的文艺瑰宝,潜下心来,深耕细作,认真挖掘来自各民族灵魂深处的动人故事,以虔诚的态度走进人民中间,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深入生活 从人民创作中汲取营养和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些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把文艺创作当成了追逐利益的摇钱树,为了挣“快”钱,胡编乱写、牵强附会、粗制滥造,没有田野调查,没有创作采风,更没有生活体验,彻底脱离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试想对一个民族毫无认知、毫无接触,如何能够创作出揭示本民族灵魂的电影作品,又如何能够得到民族同胞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伤害。”2017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启动了“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在推进布朗族民族主题电影的过程中,从源自于西双版纳布朗山寨的一个祭祀活动中了解到布朗族崇尚自然、崇敬森林的民族原始信仰,通过挖掘一个祭祀木鼓必须要达到五十年才能更换的真实故事,组织项目采风创作组先后六次深入布朗山寨,男女主要演员与编剧小组在章朗村体验生活四个月,与布朗族同胞同吃同住,上山采茶。四个月的布朗山生活,让他们有了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多数人都可以讲布朗话了,男主甚至成为了布朗茶的品茗专家。在历经三年时间精心打磨、精心制作,到影片摄制完成专家审片时,都认为男女主演就是布朗族本色出演。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布朗人,加上电影艺术的渲染和提升,造就了一部真实而生动的好作品。本片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成为了云南本土近年来最受好评的少数民族电影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云南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电影艺术精品,创作者就必须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聚合同宗同源文化 促进流域地区民族电影的交流与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云南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更是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西南要冲。无论是从历史与现实交融,还是从中华民族融合以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视角来看,云南都应该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中心。这既是历史的延续,又符合现实的需要。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泰、缅、老、越、柬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16个跨境少数民族和谐相融,其中多个民族有着同宗、同族、同节、同音的宗源关系。一寨跨两国、一户连三江、一江穿六国,金三角、湄公河、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泛亚高铁,边境融合互通、国安边防边境所呈现的电影故事惊心动魄、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周边国家形成交流与合作的独有优势,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辐射的基础,更是云南电影工作中在挖掘共通题材、创立对外合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随着澜湄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入,中国与澜湄流域国家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许多积极进展。昆曼公路现在已通车,泛亚铁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快速推进中。澜湄六国正在不断探索促进边境口岸通关便利化的合作措施,积极提升边境口岸开放合作的进程和水平,共同致力于建设繁荣稳定、和谐共荣的边境线。2016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在中、老、缅边境交界地州西双版纳创办了以“自然与人文电影的国际化视野”为主题的首届澜湄国际电影周活动,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澜湄国际电影周是针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间社会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举措。澜湄国际电影周活动为缔结六国文化交融,传播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人文交流基础。依托毗邻五国的国际地缘和同宗同源民族文化的相融优势,通过澜湄国际电影周聚合平台的创建,让流域国家电影人走到一起交流合作,可以让少数民族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流域地区民族电影的国际化交融进一步凸显。未来,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将联动澜湄流域国家电影人,充分提升澜湄国际电影周平台的聚合与辐射价值,在民族电影的题材挖掘、创作合作、传播交流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让民族电影的绚丽之花开遍世界。
新的时代呼唤民族电影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百花园中,走进生活深处、融入人民中间,以文艺工作者的情怀和素养,从人民创作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与人民共舞、与世界交融,民族电影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