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杜思梦)8月21日,中国电影市场即将迎来复工后的首部国产大制作战争电影《八佰》的上映。影片定档消息发布当周,影视股全线飘红。显然,行业对《八佰》的上映寄予了厚望,电影行业很可能迎来复工以来的首个较大爆点。
伴随市场加速复苏,在映影片同时获益。复工后上映的首部商业电影《多力特的奇幻冒险》上映第15天,票房迈过亿元线;复映影片的表现亦不逊色,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重映9天,累计票房超8300万元,国产悬疑电影《误杀》重映21天,每日票房产出仍高居榜单三甲。暑期档的“带货”能力,不可小觑。
事实上,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带货”能力的不止暑期一个档期,与暑期档并称“四大档期”的春节档、国庆档、贺岁档,经历了20多年的建设,业已形成各自独特风格,共同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波峰。
相比“档期”概念发源地北美市场从4月持续到9月的超长暑期档,以及全年仅有的五个主要档期,中国电影人更擅长从拥挤的市场空间中挖掘新商机。
自2008年取消“五一”七天长假后,新增的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小长假均在次年就被中国的电影发行方开发成了新晋“节日档”,它们与新五一档共同扩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档期疆域,新生商机在此后十多年的市场摸索中更新迭代,为新片拓展空间的同时,增加了中国市场的想象空间。
此外,如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等针对某一群体的一日假期也被中国电影发行方打造成了固定档期,就连“情人节”、母亲节、七夕节、圣诞节、万圣节等“非休假”节日均被看作是可以被开发的领地,中国电影发行方对档期开发的热衷一度将“光棍节”这一被网友“造”出来的节日打造成了电影档期,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每年“光棍节”都有应景影片上映。
在新旧交替中、兴衰轮动间,有的电影档期成了市场中坚,有的则在洪流中销声匿迹。无论结局如何,不断丰富的电影档期、持续拓展的观影群体,构筑起中国电影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详见第4-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