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的通知》,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在二次元环境中长成、视野开阔的的青少年,革命历史题材的国产动画在“四史”教育中的影响力,却是力所不逮。
◎ 国内革命历史题材动画的缘起与发展
前苏联在二战中,曾拍摄了很多刻画法西斯暴虐、民众浴血奋战的动画片。二战后,前苏联的动画出现了民俗民间故事、儿童生活等题材的动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介的前苏联的动画,多是侧重于民间故事题材。例如1951年,当时的主要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开始详细介绍前苏联的《史施金的绘画》、《湖沼与瀑布》、《海狸禁狩区》三部科教电影短片的同时,也介绍了前苏联的动画故事《在马戏团的女郎》、《义犬》、《春天的故事》。
1960年第2期的《大众电影》中同时刊载了上海美影厂集体创作的《壁画里的故事》与苏联B·苏蒂耶夫创作的《别佳与小红帽》的文学剧本。而前苏联《小雄鹰》(又称《第四骑兵军》)(1954年)等革命故事题材动画电影,当时并未译介到国内。
国内的革命历史题材动画始于1962年的木偶动画《红云崖》。影片开始表现了峥嵘陡峭的大巴山间的大巴河波涛汹涌。一群白匪押着一队石匠修筑碉堡以抵挡红军。其中有个情节是罗老松招领众石匠冲开白匪的押送,争着向山崖下河流中渡河的红军战士眺望,看到了竹排红帆上的标语是“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的字样。另外,罗老松用力劈开红军顺流飘流下来的竹筒,取出上有“打土豪分田地”、“赤化全川”字样的竹筒。当敌人发现了山崖上有标语字样的时候,就威逼利诱众石匠说出真相,罗老松为了不让敌人杀害群众、不顾敌人将其孙子扔进河的威胁而挺身而出。而且,还利用敌人让其毁掉崖壁上红色标语的机会,在山崖上雕刻了“赤化全国”字样。当晨曦破晓、云雾散尽的时候,“赤化全国”的标语在朝晖中格外醒目,罗老松在众目睽睽下中被敌人杀害 。1964年,革命历史题材的剪纸片动画《红军桥》问世。
之后,革命历史题材动画大量涌现,例如1973年的《东海小哨兵》、《芦荡小英雄》、《小八路》、《小号手》,因为“三突出”观念的影响,此类题材动画作品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影院长片形象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儿童团等战斗生活。改革开放之后,只有一部《歌声飞过五指山》(1978)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外,此类作品出现了断档。
◎ 革命历史题材动画创作的回潮
2000年以来,随着“红色经典”题材影视剧改编的兴起,“红色经典”也相继被改编为动画,如《小兵张嘎》(2003年)、《地道战》(2006年)、《闪闪的红星之小勇士》(2007年)、《林海雪原》(2011年)、《红色经典动漫》(系列片)(2012年)、《四渡赤水》(2014年)、《地道战之英雄出少年》(2015年),以及衍生于“红色经典”的动画《芦荡金箭》(2008年)、《雷锋》(2010年)、《西柏坡1》(2011年)、《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2013年)、《红军长征的故事》(2013年)、《冲锋号》(2013年)、《少年毛泽东》(2015年)、大型红色历史纪实动画《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等。
此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动画无论是画质还是故事叙述,都无法与同时期的国产动画相比较,存在着原画的品质低、故事叙述僵硬、生硬模仿商业动画幽默符号等弊端。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之南昌起义》(2017年)通过兔子造型的角色,希冀通过7分钟的动画展示南昌起义的历史,画面低劣不说,情节没有铺垫,不要说低幼观众,就是成人观众对于内容也是不知所云。而有些动画电影的镜头,基本上是版画或者油画的罗列,且动画角色的动作上更是缺无。苛言之,这仅仅相当于动态漫画。所以,整体上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动画在收视率和票房方面都绵软乏力。当然,有些作品还是契合并跟进了时代的技术与思维,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首部抗美援朝动画片《最可爱的人》(2016年)介绍了战场的诸多英雄,以其英雄事迹为故事蓝本,无论是原画的品质,还是故事的叙述,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既刻画了革命军人为了保家卫国、而经历的惨烈战斗,也借助动画塑造了军人的乐观主义。同年的《血战长津湖》(2016年)则是国内首次采用简单的FLASH动画,再现了惨烈的战争。
《聪明的顺溜之特殊任务》(2017年)则是利用了VR技术的思维。解放军新兵为了进行战场训练,则完全进入虚拟的场景中,如爬雪山、过草地、淮海战役等,因为是VR技术作为媒介,所以动画中的现实人物到历史情景的转化,自然流畅。随后,现代人的视角和身心来体验、感受历史的情境,必然有反差,而现实人物随着对历史情节的延伸,体验了革命征程的艰难困苦,战斗的惊心动魄,体验了革命军人忠诚革命事业,无畏生死的豪迈与崇高。
另外,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国产动画片《领风者》(2019年),是国内首部记述了伟人马克思、恩格斯传记及其思想巨作的动画片,于2019年1月28日在B站首播,共七集,每集25分钟。该片中的青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角色造型采用了日式动画风格,而且从主题歌到脚本情节、语言风格,都力求创造一个激情而又深邃的伟人形象,意图为不同年龄之间、专业学术的青年观众之间建立沟通渠道。《领风者》激发了青少年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热潮。截至2020年7月17日,该片的豆瓣评分为4.4分,2000多人予以评价,甚至国外的一些人士对此片也给予了好评。
◎ 革命历史题材动画创作理念的迭代
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内容”,而动画是具有假定性、虚拟性的媒介。前苏联、日本、法国、以色列、美国等都有历史题材的优秀动画作品。前苏联有《少先队员的小提琴》(1971)、《瓦西里·约克》(1973)、《故事中故事》(1979年)、《小奇兵》等。革命历史题材的国产动画的创作,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历史题材的理念。
神话与角色祈求形成互文本效应。例如《养家之人》(2017年)的现实是,生活于喀布尔的、贫穷之家11岁的少女帕尔瓦娜,时常跟着开明的教师父亲去集市变卖家当,以解生活的困窘。但2001年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拒绝女性接受教育和在外抛头露面,独自支撑家庭衣食的父亲被塔利班带走后,迫于全家的食粮,“女扮男装”的帕尔瓦娜到集市上边做苦工养家。曾经抚慰帕尔瓦娜一家因为生活困窘而绝望的少年苏莱曼勇斗象王的神话,成了帕尔瓦娜长途跋涉地营救父亲的“护身符”,缓解了险象环生中的小女孩焦灼、恐惧心理与心愿的冥冥的寄托。该片将现实与少女心中的神话相互融合。
现实生活的复写。世界动画史上最早复述历史事件的作品是美国导演温瑟·麦凯的《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1918)。当前的历史题材动画的佳作有《我在伊朗长大》(2007年)、《和巴什尔跳华尔兹》(2008年)。而国内青少年熟知的日本关于二战题材的动画有《赤足小子》(1983年)、《萤火虫之墓》(1988年)、《起风了》(2014年)。这些作品都是以动画主角的视角、动机和行为,再现了历史上社会与生活,由于刻画了鲜活的心理和命运,让观众也认知了一段历史。
所以,笔者认为,国内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动画,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一些商业动画的谐趣手法来随意添加离奇的喜剧符号(如多嘴的小鸟之类。),这反而减弱了革命历史的严肃性。反之,另一些以严肃历史画面见长的作品,只是对革命历史事件进行了单纯画面的展示,难以称之为“动画”。国内的历史题材动画如《戚继光》等已经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故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团队,需要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历史题材动画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梳理出当今国产革命历史题材动画创作的艺术特点、改编思维、叙事特点以及传播规律,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担负起革命历史教育的动画力作。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