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体是一门整体心理学。整体是什么意思?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就是传递“整体”的心理认知的学术流派。
八十年代初,在北京电影学院听周传基老师讲声音的时候,这种“整体”的意识感知就已经传神地进入过我的脑海。
周老师先给我们开了一段音乐,昂扬的旋律,然后给我们看画面。画面从地面的场景摇向了天空,摇向了深邃的、辽阔的、遥远的天空,这时周传基老师就把声量的旋钮慢慢扭动起来。画面出现的天空越来越遥远,而声音最后细若游丝。
所谓情绪就是一种“整体”对环境和内心的感知,除了对天空的视觉,还有对于声音的听觉;除了视觉和听觉,还有内心世界的可能是向往,也可能是回忆,可能是思考,也可能是被催眠。这就是意识的“整体”,离开整体说此刻是单一的视或者听都是不对的。
人们的意识被整体地调动起来会产生某种魅力。电影艺术就是这样创造了观众的整体意识,如果不在电影院我们感觉不到。
现在,电影院有各种声音设备,它们都不是仅仅用来作为刺激的,也非单纯作为音效供欣赏的。周老师的声音教学,跟电影院近二十年音效的改进殊途同归。
影院数字环绕立体声刚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我就请了我们公司的一个高级工程师给大家讲解数字音效在电影画面声音上的应用。
数字音效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声音的响亮和音乐的厚重。数字立体声是用来追求场景声音最佳还原的效果的,是用来分辨出最细微的声音变化的——这种数字音效一定是在电影院才有可能实现。
就比如露珠滴落的微小声音,比如说夏天早上起来你听到的蝉声,有时你会觉得很嘈杂,睡觉时被声音吵醒。但也会听到远处微小的蝉叫,让你会很关注它,突然之间,你从一个完全寂静的世界中间醒来了,你感知到原来很遥远的地方的声音在传过来——你会想到,夏天远去了。
又比如说,士兵射击时,子弹从枪中呼而出的声音。如果我们过去听到的只是从枪膛出来的,或者说从炮膛出来的嗡的那种爆炸声,那么现在你听一下,声音微弱地穿过枪膛的滑线,是一丝很细很快速的声音的时候,会不会又被另外一种神奇的声音世界的魅力所吸引?
所以数字立体声不是让我们听到最爆的声音,而是要让我们分辨到最微弱、最微妙的声音,这是电影院诞生数字立体声环绕的原因和理由。它比低音炮更能让我们感知周边世界的整体,这就是魅力。
没有电影院能够有这种效果吗?电影的整体性就在于音效、音响、摄影、声光、一点点微细的变化,调动人体的细胞神经系统里面的功能,比如说记忆的功能,比如说某种认知沉淀的功能,比如说联想的功能。
只要是出自人的感知,意识的特点就一定会是追求整体效果的。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来说,追求“完形”。
这个氛围它会排开一些外部的干扰,而集中在导演和所有主创给你提供的每秒24格画面那种有意思的创作中间。
电影是知觉的,不是思索的;电影是意识的整体,而不是印象的总和。大家都很喜欢看好莱坞的影片,很少人看欧洲电影,更少人去看俄罗斯的影片。
其实前苏联有很多了不起的电影大师的,前苏联对人类电影的贡献就在于创造了蒙太奇学派,而这是在欧洲电影和北美电影流派之外的,对于世界电影的对人类文化的绝大贡献。
所谓蒙太奇简单说是通过声画的各种剪辑,可以整合出一个新的意义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客观世界,而是它整合给我们的,跟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的艺术系统有一种天然联系的世界。
蒙太奇学派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是由导演库里肖夫做的,然后由普多夫金给大家做了宣讲,然后大家知道普多夫金在1926年拍了《母亲》,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在68年后才给它重新配的音。在前苏联还有爱森斯坦几个人撑起了蒙太奇学派的大旗。
库里肖夫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呢?首先他拍了一个演员的画面,这个画面中演员是没有表情的,然后他分别拍了三段画面。一个是一盘静止的汤水的画面,第二个拍了一个浴缸中死去的青年妇女的画面,第三是一个玩具小熊被小孩玩耍的画面。
呈现在银幕上面的时候,库里肖夫分别穿插进上述没有表情的演员的画面,结果它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在第一个汤的画面后,似乎被传递出了这个演员在沉思的信号。在第二个画面后,你“看到”演员在悲伤。第三个是孩子在玩耍小熊,演员变成“微笑”!
普多夫金告诉我们,其实中间出现了三次的这个演员的画面,演员同样都是没有任何表情的。为什么你会被“忽悠”了?觉得好像演员有了三个不同的表情,沉思的、悲哀的和快乐的。
普多夫金还告诉我们,在剪辑中间,比如说沉思的画面要长一些,就沉思的方面,那一段演员的表情放进去要长一些。然后那个女人躺在浴缸里死去的画面,要比较长一些,演员表情的画面也比较长一些。小孩玩耍小熊的画面长度则相反,它和演员表情画面放进去的时间都短一些。
剪辑的节奏、影片的节奏、时间的不一样,表情跟上下画面的连续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这就是一种叫做蒙太奇的电影效果。他们的美学,他们的哲学观点,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手法,让镜头成为了真正的意识艺术。
人的脑海随着时间而沉淀的那种记忆功能是在起作用的,它使我们居然可以“看到”演员的表情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一部电影所有的声画剪辑在一起的时候,产生出来的整体绝对不是一个个画面、一段段声音所组合起来的总和。
整体不等于总和,整体大于总和,这一切你想想看是不是只有在电影院的氛围中间,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脑神经网络才能够被调动到一个重新的组合上?我们对银幕上的“客观世界”认知的效果,于是由内而起。
所以在电影院里面会发现,我们不喜欢周边的人嗑瓜子、大声讲话、打开手机拼命“刷屏”。这些声音和光都会影响到我们对银幕,包括周边整个电影院的环境和音响所带给我们的整体感受。
如果我在电影院,只要电影开场,我会很自觉、很自然走到电影院的入口帮工作人员把门帘拉好了,不能让外面的光进去。
因为是“原教旨主义者”,我追求这种完美。一定要让电影银幕和电影院,包括整个环绕立体声的效果都非常真切、完整地整合我们观众的意识——让观众真正看到一部电影。
如果没有电影院,这种电影效果不存在,可以说所有导演、编剧、演员、服化道、摄影、音效、灯光等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劳动就会被忽视,这就是为什么强调电影院在整个电影的生产过程中间有着意义不容忽视的原因。
电影院不是单单为了收完钱可以又给投资人去拍下一部影片。是影院、影片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心理学的因素,是这门独特的艺术最彻底地阐释了人的内在与外在的真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