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7版)
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创作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既有彰显工业实力、强化技术攻关的“中国式大片”,也有发挥本土优势、走差异化路线的中小制作影片,创作活力在增强,作品水平在提高,不仅助推市场发展实现了“中国速度”,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实现了作品创作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与中国品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认为,尽管中国的教育“统一性”较强,但由于人口基础较大,国土辽阔,导致地域文化差异较大,社会阶层张力较大,观影习惯更加多元,观众的情感触动点也有差异。这也是国产电影能够实现多元化、多类型发展的基础。
饶曙光表示,近几年国产电影创作在突破、创新层面取得了喜人的进步。《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等作品拓展了悬疑、喜剧、动作类影片的实市场空间,且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尚未上映的《夺冠》有望继《破风》、《激战》后再度提升体育类型电影的票房“天花板”。而唐季礼、成龙联袂创作的《急先锋》则是传统动作喜剧电影的升级版,不仅有更强的国际化制作水准,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不断与观众形成新的对话与交流。
◎ 在大银幕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不断擦亮中国电影这一“国家名片”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指出,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造,把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有机结合起来,让电影镜头聚焦伟大时代,记录伟大实践,关注人民的奋斗创业,写好拍好中国故事。
在电影《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中,人类并没有像好莱坞科幻电影那样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带着家园、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样的故事设定,不仅完美地融入了中国人眷恋故土家园的人文情怀,而且巧妙地表达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无数激励人心、感人至深、温润心灵的好故事,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源泉活水。
饶曙光认为,生活中不缺乏史诗,创作者要有打造史诗的艺术智慧。在他看来,讲故事的能力就是叙事、结构、制造悬念的能力,电影创作者一定要苦炼内功,提升自己的艺术能力和艺术智慧,增强专业性。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握好“大”和“小”的关系,既以小切口来折射大世界、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也要善于把“大”讲“小”,将历史大事、高远战略、家国情怀,融入普通人物、融入百姓奋斗。
以去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该片虽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关注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你我他,以大历史中“我”的故事,来讲述那段岁月,实现个体与宏大时代的共鸣。这里面的人物包括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科研工作者、上海弄堂里的小学生、香港修表师傅、北京出租司机、两位叛逆少年、女飞行员等等,从小人物普普通通却又异常珍贵的情感出发,折射出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神舟返回舱着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经历的伟大历史瞬间,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我”与中国的血脉相连,激发了观众们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目前正在创作、制作的电影中,由五部分组成,通过“我”和家乡的情感来展现全面小康成果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通过驻村扶贫干部黄文秀感人事迹讴歌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电影《秀美人生》、描写“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30余年来体现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的电影《守岛人》、以年轻干部芦靖生的故事出发展现兰考县改变贫困县命运的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等等,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庭的故事、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每一个角色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在社会进程中经历着人生的巨变。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戏剧学院教授索亚斌所说,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由无数小人物构成,小人物不仅见证了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甚至影响了历史。
青年导演邓超也谈到,一部讲中国故事的电影,如果能在大情感框架内展示细腻的小情感,电影作品会带给观众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感受的全方位情感体验,也将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要遵循电影创作规律,运用电影语言体现电影特色,要避免自说自话、一己悲欢的创作。要善于运用大众语言,树立群众视角,在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上着力,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多年来,电影界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创作采风、下基层体验生活等活动。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焕发了新生机、赋予了新内涵,广大电影工作者走进工厂农村,深入扶贫一线,亲身体验人民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文艺工作者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好传统好作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编剧于勇敢表示,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尊重事实,其次要尊重创作。尊重事实是什么?就是要充分了解这件事情,同时能从这件事情里抽取要说的话。
在《烈火英雄》和《中国机长》的创作过程中,于勇敢都有最真实的疑问,然后通过大量的采访了解人物,解答疑问。“这样,你对你写的事情不心虚。”
饶曙光认为,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写出人物内心更为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与最大层面的观众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真正实现共情、共鸣、共振。讲好中国故事,也应注意国际表达,让外国人通过电影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犀禾表示,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特别是传播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例如《红海行动》、《战狼2》、《湄公河行动》等影片运用了类型片的叙事手法和视听元素,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经验。他认为,要以独特中国元素的电影吸引全球观众,语言并不是障碍,最重要的是创新内容与故事的呈现和讲述方式,力求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时期,和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期,中国电影人要继续坚持“内容为王”,进一步激发创作生产活力。要着力保障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做好重点选题规划,鼓励优秀制作团队、创作人才强强联合,不断推出优秀影片。要抓好全面小康题材影片,加紧推进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要统筹抓好抗疫题材影片创作,把握好格调、掌控好基调、保证好质量,多弘扬正能量。要推动题材类型多样化,鼓励现实题材、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要加大电影艺术和技术创新,营造现代时尚的观影体验。相信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着电影强国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