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保罗来说,他的“自选动作”是饱含充沛的情感和人性的刺痛感,最终以情拿人,“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文学创作,聚焦的都是人、事、情,人物立住了、故事铺开了,最终比拼的就是一个情字”。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亲情、友情、爱情,李保罗认为编剧在写作中一定要带有悲天悯人的情感。
“这个情感做得越细越好,再往下细分还可以分为情绪和情趣”,李保罗认为,编剧在生活中对于情感的体悟和在剧本中对于情绪的细微表达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可能在大纲阶段大家还能够共同讨论故事,一旦进入剧本别人是帮不了你的。剧本的细节取决于编剧对生活的感悟和体察,编剧对生活的所有洞见都会反映到剧本中。这就是真正考验编剧能力的地方。”
人性表达是电影的终极追求
从文学到剧本的改编中,李保罗总结出一个特有的流程,“哲学进、文学出,文学进、戏剧出,戏剧进、故事出,故事进、人物出,人物进、人性出”,他将这个流程成为“层层剥皮的过程”。
从最初的剧本筹划到最后的呈现,李保罗详细解释了创作“剥皮”的过程。在策划过程中,创作者们追问的“主题”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命题,而从这个主题入手,就进入到故事创作阶段,也就是文学层面,“好电影的文学性一定很强,作者电影更甚”。李保罗从电影的文学性出发进入到剧作的戏剧阶段,“戏剧张力、人物关系这些都是编剧的技术活儿,它们所要呈现的就是一个故事”,而在故事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人物立住”,人物的终极指向则是人性,“人性里头就是那种刺痛感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有的电影为脑子拍,有的电影是为眼睛拍,而能够刺痛人、能够感染人的电影是为人心而拍的。”李保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