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7月15日-18日是工作日,但每天夜场仍有30位左右的观众,这些观众多以年轻人为主,也有外地来上海游玩的游客。观众群体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一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经理斯俊为记者介绍了已经有90年历史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从7月15日起,成为上海首批“24小时影院”后的夜场电影经营情况。首批“24小时影院”还包括同样在上海的国泰电影院。
据斯俊介绍,上海推出“24小时影院”旨在丰富城市“夜文化”内容,满足一批“深夜加班族”的娱乐需求。不过,他也表示这种经营模式仍在探索之中,今后如何进一步形成常态化的经营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市场需求。业内专业人士也表示,影院的“夜场模式”并不新鲜,关键是如何因地制宜,真正找准观众需求,切实能够增加影院收入。
尚未做到“24小时营业”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经理斯俊接受记者采访时,其实不过距“上海首批24小时影院”启动刚刚过去三四天时间。用斯俊的话说,他们仍在最初的摸索阶段。
斯俊介绍说,所谓的“24小时影院”,不同于“24小时”不打烊的便利超市,在结合近年来电影市场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24小时影院”可理解为“跨零点影院”,譬如平常电影排映最后一场一般在晚上11时许,而“24小时影院”的排映场次将延迟至零点过后。
具体来说,现在大部分影院在零点之后就不再排映新场次,但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和国泰电影院如今会在零点之后再排一场。
“由于这种新模式还在推广阶段,所以我们目前制定的票价是19.9元,而且在7月15日(新模式营业第一天)还送了爆米花。”斯俊告诉记者,15日-17日每场的观众人数分别是32位、20位和29位。这些观众大多数是通过网络购票,但也有少部分是在影院现场买票的。
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斯俊对于购买夜场电影的观众还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来的都是些‘夜猫子’(喜欢熬夜的人)。”不过,斯俊还发现其中也有带着孩子的外地游客。“我不主张孩子熬夜看电影,但这也印证了外地游客同样有观影需求的设想。”斯俊说,4月,上海市商务委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24小时影院”的推出,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夜文化”内容,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
大胆创新的同时,在影院行业深耕30年的斯俊也并没有冒进。“现阶段,我们只安排了‘跨零点’这一场电影,今后是否还会推出更晚的场次,包括以后票价的制定,其实都是通过市场反馈,在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斯俊认为,电影院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发现并满足观众的需求。
“24小时影院”其实早就有过
斯俊坦言,“24小时影院”这种模式并不新鲜,过去很多影院都尝试。
资深电影市场专家刘嘉回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四川地区的夜场电影也曾红火过。当时刘嘉还在四川太平洋院线工作。“我亲身卖过夜场电影票。那时放映时间往往是零点到早上6点,一般都是4场连放,票价在30元-50元不等。”刘嘉说,当时成都看夜场电影的观众以年轻情侣为主,还有部分游客。
“当时影城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扩大营业时间,想方设法提高收入。除了影迷喜欢外,许多喜欢熬夜的年轻人也觉得去电影院不仅能够看电影,而且也比住酒店更加经济实惠。”刘嘉说。
现任ACE影院负责人的刘晖曾在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工作多年。她同样介绍了一段华星影城放映夜场的情况。
“大约是在2015年,由于华星是单体影城,那时经常放映夜场电影,很多时候都是5个影厅同时放映,早上散场时,同时涌出的人群是当地一景儿。”刘晖接着说,“那时是4场电影连放,大片带着中小影片一起放,价格120元。如果有3D影片,价格是130元。这样的形式很受欢迎。”
夜场电影现在为啥少了?
既然夜场电影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为何现在有很少见了?刘嘉告诉记者,在她工作的上世纪90年代,夜场电影消失主要是由于片源不够丰富。“当时市场中的节目不多,而4场连放又是夜场电影的一大卖点,没有足够多的优质新片,自然这种形式也就遇到了困难。”
时间到了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的片源已经足够丰富,但当时刘晖无法再组织夜场电影的主要原因是电商。
“夜场是要几部电影捆绑销售的,但电商无法对一起放映的电影进行财务上的分账。所以网上无法购买夜场电影票。”刘晖说,虽然也有部分资深影迷知道可以在影院买到夜场票,但当时网络购票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很多观众在网上无法购票,就认为没有夜场电影了,人们也就逐渐不再来了。
除此之外,近年来,受到影院越来越多、商场营业时间的限制,以及人们娱乐形式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观众对于夜场电影的需求也下降了。
开设“24小时影院”要因地制宜
在采访中,刘嘉对影院敢于尝试新模式行为表示了肯定,不过她同时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影院都可以照搬,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斯俊告诉记者,之所以此次只选择了两家影院作为“试点”,是因为它们都处在市中心,不仅人群密集,而且周围的业态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电影院开设夜场。
刘晖告诉记者,华星影城周边有大型商圈,而且周边还有大学,年轻人、学生族都比较多,加之影院附近又有不少24小时营业的餐饮,这些都为当时影城开设夜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是否安排夜场电影,有时候不是一家影院所能决定的,重要的还是看影院周边的设施是否成熟,以及观众是否有需求。”
刘嘉表示,有些地处老小区,周围观众以老人或儿童为主的影院,与其开设夜场,还不如开设一些早场。“尤其现在是暑假期间,如果能以一个较为优惠的价格吸引老人和儿童走进影院,不仅能够扩大影院的受众群,更是为中国电影培养更多的观众。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有进影院观影的习惯,未来他们都是中国电影的主力观影人群。”
无论是早场还是夜场,实际上都是影院希望通过延长经营时间来增加收入。作为影院的经营者,刘晖表示增加夜场也要算成本,在方便观众的同时,也让影城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如果开设夜场,电费、水费,尤其是人员开支必然有增加。“让员工上夜班,工资上必然要增加。”刘晖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北京100座的影厅为例,如果平均票价是40元,那么一场电影要有30位左右的观众影院才有得赚。如今电影院非常多,场场超过30人,并不是每家影院都能做到的。
另外,刘晖还提到,一旦开设夜场,最好形成常态化经营。“在暑期档等重要档期自然没问题,如果在相对的淡季,影片是否对观众还有很强的吸引力是需要考虑的。”
刘嘉表示,夜场电影具有一定市场需求,但对于影院的经营团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经营团队对自己观众的观影需求和习惯非常了解,在影院同质化竞争的当下,这也是影院脱颖而出的关键之一。”她认为,随着影城竞争的不断加剧,“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