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一副近视眼镜,它不能让你完全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它能让你从800度近视到200度近视,让你无限趋近于真实的世界。”凡影咨询合伙人李湛说。
如果说十年前的中国电影营销市场还是“凭感觉、凭经验”的话,那么今天的电影营销则更多是靠数据说话。如果说电影营销是躲在电影票房背后的推手,那么以电影市场观察与数据调研为业的凡影,则是躲在推手背后的人。
用凡影咨询合伙人李湛的话来说,“我们做咨询的,永远是行业中口风最紧的人,没有客户的授权,我们不会向外吐露与项目相关的任何情况。”显然,真实情况比李湛说的更苛刻——何止项目情况,他们甚至连项目名称都不会透露。
如果不是郭帆透露出《流浪地球》与凡影的合作,我们不会知道,在这部号称“中国科幻元年开篇之作”的电影背后,凡影从剧本测试阶段就一直在跟进多方数据调研与测试。
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过程中,像《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这样高工业化要求、强类型的影片让不少业内人士越来越重视类型电影对工业化的强大助推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类型之所以很重要,主要是因为在漫长的类型形成过程中,观众已经对各种类型的影片有了较为全面的心理认知,李湛举例,“比如一部电影只要说是喜剧,观众就会比较清晰地知道自己将会从这个影片中得到笑和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类型电影降低了它在营销上的部分风险。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有大批非类型或者是新生类型的电影正在快速生长,观众无法第一时间判断自己将从影片中得到何种情绪体验,这个时候,营销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告知性的宣传,更是要不断调整影片内容、观众期待、宣传点之间的误差,尽可能实现三者之间的精确对接。李湛将之总结为“找对人、打对点”。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但想要实现则绝非易事,“数据是非常奇妙而精确的东西,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结果出现极大的偏差”,与数据打交道多年的李湛对此非常感慨,“很多平台上的打分其实天然具有样本偏差,因为会去打分的永远是对影片感兴趣的一小部分人,我们在样本阶段要做的就是找到沉默的大多数,听到这部分人的声音。”
为了实现数据的准确性,李湛与团队构筑了比国外同行更加严苛的一系列标准,“我们在任何影片的观众测试阶段采用的都是‘盲招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不同职业、年龄、教育背景的测试样本,同时,在测试前,也不会向观众公布他们参加测试的具体影片。”不仅是对影片片名、内容严格保密,在观众选择上,凡影也要求“一个人一年内不能参加两次测试”。这些高于国外调研标准的要求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在市场稳定性和保密程度欠缺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结果非常容易失准,任何一个细微环节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盘失准,只有不断提高标准才能无限趋近真实数据。”李湛说。
在李湛看来,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就像是建立一个完备的厨房,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为大厨(导演)配齐所有的做饭用具、后厨人员等必要设施。在这个过程中,李湛对凡影的定位是“我们仍然是一个在幕后的第三方服务型公司,我们不奢望走到前端。这个市场需要专业服务,我们愿意为中国电影市场标准和体系的建立贡献力量。”谈及未来,李湛神秘地透露他们正在开辟一个服务于影视财税系统的线上平台,而在原有的数据调研服务上,李湛为凡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为一万部影片做好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