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与皮克斯动画《玩具总动员4》同期上映。这两部在猫眼、淘票票等票务平台上评分均超9分的优质动画电影,却在市场表现上大相径庭——《千与千寻》目前票房直逼4亿,《玩具总动员4》票房不足2亿。
截至7月1日,上映11天中,《千与千寻》在市场上呈现出对《玩具总动员4》的全面压制,单日票房均过千万,上映前3天票房均超5000万,峰值出现在上映第二天,高达6700多万。
反观《玩具总动员4》,上映后单日票房均低于《千与千寻》。11天中仅有5天票房过千万,其中票房最高的两天出现在上映第二、三天,分别为近3600万和3100多万。
票房从来都不是衡量一部电影艺术成就、艺术价值的唯一指标,但却是一个非常显性直观的指标。为什么同期上映,同样高分、高品质,《玩具总动员4》竟会在中国市场上输给这部诞生在2001年的日本电影《千与千寻》?
皮克斯与吉卜力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这次对峙,就像是一道摆在中国观众面前的选择题——是选择高工业水准的动画,还是选择日式小清新的人文情怀?观众用他们的电影票给出了答案。
《玩具总动员4》品质上乘,但是在面对中国市场时,它或许还欠缺一些与中国观众的沟通与对话。
皮克斯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并非第一次
皮克斯的前身是一个电脑动画部,隶属于卢卡斯电影公司旗下的工业光魔公司。1986年,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以一千万美金收购了这个部门70%的股份,改名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
1995年,乔布斯的皮克斯以合作的方式与迪士尼共同制作了第一部影片,这便是《玩具总动员》。这部由两家动画王牌公司联手制作的动画电影刚一诞生,就在市场和口碑上收获了极大的成功,首周便收回成本,美国市场1.92亿美元、全球票房3.62亿美元的成绩让《玩具总动员》一举成为当年的美国票房冠军,并获得当年奥斯卡特别成就奖和多项提名。
2006年1月,迪士尼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皮克斯。但在乔布斯的坚持下,皮克斯保留了原有团队和独立自主的创作方式,在作品风格上仍然具有鲜明的皮克斯特色。
2010年,《玩具总动员3》成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10亿美元的动画电影,梦想与荣耀被镶嵌在皮克斯的铭牌之上。但与此同时,作为该系列首部引入国内的影片,《玩具总动员3》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遭遇的水土不服令人惊诧,全国仅收1.17亿人民币票房,在当年度26部过亿影片中“吊车尾”。
“玩具总动员”系列从诞生起就深深烙印着皮克斯动画一贯的特质,灌注着乔布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这是史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长片,也是三维动画全面挤占二维动画的起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玩具总动员4》中,巴斯光年和胡迪等人物纤毫毕现的服装、皮肤、发丝等更引发了一轮轮惊叹。但显然,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观众对这些技术的态度似乎也仅停留在“惊叹”,靠极致的技术手段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似乎还远远不够。
“皮克斯美式的文化内核和美学理念,可能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还是与观众有一定的距离。它的观众群包括了大人小孩等全年龄层,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动画电影是给孩子看的’这个观念很深,对于孩子来说,皮克斯可能就会有点难以理解了。”金逸珠江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这样归结“玩具总动员”系列在中国电影市场失利的原因。
事实上,皮克斯动画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并非一天两天。综管近年来皮克斯在国内上映的动画电影,大都如谢世明所说,“口碑不错,但票房就是上不去。”其中票房最高的一部《超人总动员2》在去年6月收获3.54亿,其他如《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怪兽大学》等,都或多或少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基于《玩具总动员3》在我国市场上的票房表现,大多数市场人士都未对6月21日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抱有过高的期待,“目前的这个成绩算是预期之中吧,毕竟它遭遇的对手是《千与千寻》”,谢世明说。
18年后上映的《千与千寻》并非宫崎骏首次成功
当皮克斯以标准化、工业化、高技术纵横全球时,宫崎骏创作于新千年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则让皮克斯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一败涂地”。“皮克斯的水准很高,也获得了一些观众的追捧,但是在人物情感的细腻和丰富、包括文化的亲近性方面,中国观众可能更愿意去看宫崎骏的动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
恰如饶曙光所说,皮克斯动画品质并不差,但在同一档期遭遇到《千与千寻》这样在品质、口碑和传播度上都明显更胜一筹的动画电影时,市场表现高下立判。
《千与千寻》由宫崎骏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2001年出品,在日本上映后取得304亿日元票房,至今仍占据日本影史票房冠军,更一举揽下2002年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等多个国际电影大奖。
影片以10岁小姑娘的视角切入,表面上,是一个女孩关于勇气、爱与成长的冒险故事;但是从更深处看去,故事蕴含着一个关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社会的寓言,更涉及了神隐文化、龙文化、泛神论、蛙文化、言灵信仰等多种日本文化符号。这种多层次、多义性的解读赋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完全不同的文化兴味,也收获了更大的市场青睐。
片中“小白”龙的形象化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很大相似性:都是水龙,都没有翅膀,都能飞行。片中“蛙员工”对应着汤婆婆聚财的愿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蟾蜍(金蟾)招财”的风俗有异曲同工之妙。“八百万神明的浴场”则暗合了中国人“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泛神文化传统……
恰是这些文化上的相通与亲近,让中国观众对《千与千寻》生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包括我个人在看宫崎骏动画的时候,从它强烈的个性化的表达下,都能够发现很多很微妙的情感表达。我们跟日本的文化有接近性,有相通性,所以中国观众真的可以从宫崎骏动画里面看到比影片本身更多的东西,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感觉和享受。”饶曙光说。
近年来,宫崎骏的《龙猫》和《千与千寻》分别在我国上映,前者1988年日本上映,2018年我国上映时仍然收获了1.73亿票房。或许,时隔多年后在大银幕上看到儿时的经典动画,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观众集体自发的对童年的一次寻找,《龙猫》如此,《千与千寻》也是。
“从一开始,我们就从各大平台的想看指数和预售票房上发现了《玩具总动员4》和《千与千寻》的差距,这不难理解,现在两部片子的票房差距可以说完全在预期之内。”谢世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