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攀登者》主创合影
本报讯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宗明,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孟祥林,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等接见了电影《攀登者》主创人员。
电影《攀登者》以1960、1975年中国人两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而改编,表现了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对《攀登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并对全体演职人员完成这一重大的电影项目表达了敬意,“我们变不可能为现实。”周慧琳说。
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孟祥林表示,电影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艺样式,是文化艺术的主餐和正餐。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进程中,电影局愿与诸位电影人共同努力把“主餐和正餐”做好,将更多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电影观众。
《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介绍,电影《攀登者》是上影与导演李仁港的第四次合作,也是与编剧阿来的第二次合作,“阿来很少写电影剧本,只为上影写过两个,一个是《西藏的天空》,还有一个就是《攀登者》。”任仲伦还透露,章子怡扮演的气象学家与吴京扮演的登山队长之间会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此言一出,影片的期待指数又飙升到一个新高点。
▶ 主演章子怡:
《攀登者》所有演员都是当下中国演员的榜样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我国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的艰辛历程。在对英雄故事的追忆与描摹中,影片传递出不畏困苦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被整个主创团队称之为“攀登者精神”,“攀登者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永不褪色,永不磨灭”。
对于《攀登者》的诸位主创人员而言,“它一开始只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国家任务”,但是随着拍摄的启动与深入,被动接受任务变成了主动进行创作,每一位主创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了一次关于“攀登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刚刚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大家先入为主觉得这是一个任务,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忘记了任务的属性,全情投入到角色之间,深深地感受到了角色的力量。”章子怡讲述了影片为演职人员带来的心理变化。
认真与投入是《攀登者》剧组所有演员的一致态度。即使是在片中戏份不多的王景春,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尽心尽力地塑造人物,“我1999年进入上影厂,用心对待每一部作品是我的工作职责,而且我非常喜欢李仁港导演,这是我们第二次合作,我在拍摄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攀登者的精神与力量。”王景春说。
在片中饰演登山队队长方五洲的吴京,生活中就是一个“攀登者”,他曾攀登过多座高山,但最终因为腿伤被医生告知无法再进行强负荷的登山运动,“现实生活中我可能无法攀上珠穆朗玛峰了,在影片中的攀登也算是圆了我一个梦。”
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的最后一镜拍摄,让吴京圆了走近珠峰的梦。他与张译、拉旺一道,冒着严寒、顶着高反,吸着氧气在5200米海拔处为《攀登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张译坦言,在5200米高处关机的《攀登者》让他抵达了心灵上的新高度,“或许从一开始这只是个任务,但是我越深入就越感受到角色和影片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可能不会到达现在的精神与心灵上的高度。”
一向以“认真”著称的章子怡看到了剧组所有演员尽心尽力的职业态度,“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攀登者》中所有的演员都应该是当下中国演员的榜样,而且中国演员需要这样的精神: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当成你的事业,把它当成你的创作,把它当做一个你的艺术作品去完成。所以我相信这部戏最终出来的成果一定能够令大家欣喜。”章子怡说。
▶ 编剧阿来:
第一次期待看到自己作品“影像的力量”
从小在藏区长大的作家阿来对于高山与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我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里长大,经常在五六千米之间的高度活动。在这种地方长大的人会想一些我们在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并不会思考的问题——人和伟大的自然的关系,当我们周围很少有伙伴、独自一人的时候,你自己需要克服自我局限,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得到升华。”
阿来始终思考着自然与人的关系,他希望从登山者的经历中找到答案。终于,六七年前的一个机缘巧合,阿来采访了1960年攀登珠峰的英雄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攀登英雄的事迹与阿来从小的生活体验遥相呼应,一个关于攀登者的故事就这样在阿来心中生根发芽,“我把这些故事都写在了剧本中,以前大家都会期待‘文字的力量’,这是我第一次期待看到自己作品‘影像的力量’。”阿来说。
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阿来的剧本为影片提供了扎实的故事基础,也给了导演李仁港足够的信心,“现场拍摄遇到工作人员受伤、天气恶劣等很多困难,但大家也会感受到几位登山英雄的斗志在极端环境中体现出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振奋。最终,这个戏的整体效果我觉得可以。”
影片监制徐克曾跟随剧组去到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指导影片最后一镜的拍摄。面对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的影片,《攀登者》最难的在于“说服力”和“真实感”,徐克评价,“很感人,很有说服力,这个戏都做到了”。
▶ 攀登者:
《攀登者》是一种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
整个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攀登者》元素随处可见,上海街头的出租车上也张贴着《攀登者》的海报,出租车司机口中的上海电影节也与这部电影有着相似的样子。
出品方上影集团非常用心地请到了1975年成功登顶珠峰的“九勇士”之一——桑珠,还有当年未能与桑珠一道登顶的夏伯渝。成功登顶的桑珠可以轻松地说出,“山就在那里,天气恶劣我们就下撤重新等待时机。”但是对于1975年与珠峰失之交臂的夏伯渝来说, 40多年来珠峰一直沉甸甸地压在他心里。2018年,失去两条小腿的夏伯渝终于站上珠峰山巅,实现了他奋斗半生的梦想。
《攀登者》的价值早就不只是一部电影。对于影片主创和真正的“攀登者”来说,《攀登者》是一种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对于登山人来说,《攀登者》描摹了他们的半生青春;对于每一个处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中国人来说,攀登就是胜利。在复杂的全球语境下,《攀登者》更像是一个寓言——咬紧牙关,永不止步的中国人,终会攀上新的高峰。
(郑中砥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