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中国银幕艺术画廊格外绚丽多彩,全国电影人满怀热情,希望拿出有分量的力作,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厚礼。
什么样的献礼片才是“厚礼”?有人认为,庆祝重大庆典的电影,应具备四“大”优势:大题材、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否则就没有分量。但这类献礼大片毕竟是少数,于是,许多电影人发愁了:他们正在拍摄或筹拍的建国70周年献礼片,是小题材小制作,主创团队都是无名新人。拿这类小片“献礼”够不够格?会不会被献礼大片淹没?值不值得费力费钱精心打磨和大力宣传?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体量和分量,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概念,两者有可能统一,但也有可能恰好相反。
1959年“小片出精品”
60年前,全国电影厂都在拍摄新中国建国10周年献礼片。北影、上影、八一厂一马当先,推出由著名的导演、演员郑君里、金山、成荫、崔嵬、赵丹、田华、蓝马等加盟的一批重大题材影片,如反映鸦片战争、二·七大罢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林则徐》、《风暴》、《万水千山》、《青春之歌》以及描写大音乐家的《聂耳》,阵势颇大,先声夺人。
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本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强项,但直到1959年初,该厂还未找到较理想的重大题材剧本,便立即调整战略方向,该厂的建国10周年献礼片不拍大题材,打造一批小片精品,最成功的是四部小巧型青春片《五朵金花》、《冰上姐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战火中的青春》,前三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和平建设,后一部反映战争年代的军营生活。这四部小片的导演王家乙、武兆堤、苏里、王炎,主演杨丽坤、莫梓江、卢桂兰、于中敬、李亚林、金迪、庞学勤、王苏娅,并非大牌艺术家,都是建国后才进入影坛的新人,但这四部小片都爆冷门,大受观众欢迎,可与大片精品同台争芳斗艳,各有千秋。几十年过后,这四部小片至今还是研究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经典案例,而1959年的某些“大题材”献礼片,却未打响,后人很少提及。
1979年“黑马”涌现
20年之后的197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片,也冲出许多“黑马”。
上影、北影的献礼片有不少重大题材,如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悲壮史诗《奥雷·一兰》、描写贺龙、罗炳辉、韦拔群、李四光等知名历史人物的《曙光》、《从奴隶到将军》、《拔歌的故事》(下集)、《李四光》等,均由著名的导演和演员汤晓丹、沈浮、王炎、成荫、凌子风、仲星火、达式常、杨在葆、孙道临等担纲。
结果又出人意外:上影和北影的献礼片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两部小片——《苦恼人的笑》和《小花》。前者描写小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坚守道德底线,后者描写战争与亲情。这两部小片都获国家级奖项,导演杨延晋、邓一民、张铮、黄健中,主演李志舆、潘虹、陈冲、刘晓庆,都没有名气,多是新人。
珠影的建国30周年献礼片,本来筹拍反映鸦片战争的《三元里》(编剧是《林则徐》编剧叶元)、歌颂著名民主革命先烈的《闻一多》(编导、主演是大艺术家赵丹),后来都搁浅了。打响的珠影献礼片《海外赤子》、《春雨潇潇》也是小片,由名气不大的导演欧凡、邢吉田、丁荫楠、胡炳榴执导,新演员陈冲、张力维等主演,这两部小片均获国家级奖项,《海外赤子》主题歌《我爱你,中国》红遍全国。
小片不具备大片的“硬件优势”,若善用智谋“软件”大胆创新,就能异军突起!
上述的献礼片精品,都充满鲜明的革新锐气,并非某个细节的微观创新,而是宏观创新,在大布局的总体设计,如题材选择、主题立意、艺术构思(尤其是风格样式、结构形式),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敢于破格,有先锋意义,作品体量虽小,但分量不小。
农村题材电影能否进入城市市场?
我们重温这些佳作“以小胜大”的成功经验,对当下拍摄建国70周年献礼片的最后冲刺,颇有启迪意义。
农村题材电影能否进入城市市场?这是个大难题。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勇敢闯关并获胜,在城市也卖座。
这两部影片的乡土气息,并非脏乱干巴的“土气”。剧中的新农民形象青春亮丽,活泼可爱,有志气,也有灵气。如见多识广的复员军人高占武、知青才女孔淑贞、能工巧匠曹茂林、乐于助人又才艺出众的白族帅哥阿鹏、人美歌甜的白族少女金花,都深得城市观众的喜爱。
年轻观众普遍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一部青春励志片,主人公不是空喊高大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办好身边事。该片描写缺水地区的一群农村青年不依赖政府扶贫,凭自己的勇敢智慧劈山引来清泉水,从此过上好日子。该片插曲唱的“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乃点题金句,蕴含人生哲理。影片很接地气,城市观众也认同。
《五朵金花》构思奇巧,商业卖点比许多城市题材电影更丰富。该片在国产片中首次将喜剧片、爱情片、音乐片,风光片、民俗片等多种类型片之长熔于一炉,通过男主人公阿鹏在寻找心上人金花的过程中,遇到从事各种新兴行业的多位金花姑娘,全方位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新貌,由此引出的误会巧合又挺有趣。苍山洱海的美丽风光和《蝴蝶泉边》等优美情歌,也大大增强影片的可看性。
许多创作人员很怕题材“撞车”。《冰上姐妹》写女滑冰运动员,但在此不久之前,导演谢晋、演员刘琼和秦怡等打造的一部反映篮球运动员生活的《女篮五号》,影响颇大,《冰上姐妹》还能出新吗?执导该片的新导演武兆堤胸有成竹:一是女滑冰运动员的竞技动作和服装比打篮球更优美;二是冰城哈尔滨的北国之美,与《女篮五号》的南方城市反差较大;三是主题、人物和故事互不雷同,《女篮五号》写新旧社会两代运动员的命运,《冰上姐妹》专写新中国青年运动员的事业与友情,更具有青春气息,特别受年轻观众欢迎。
《苦恼人的笑》、《海外赤子》和《春雨潇潇》都是批判“十年内乱”的电影。当时,这类题材的电影,多是以写实手法描写革命领导干部率领群众与“四人帮”爪牙正面交锋的严肃正剧,题材狭窄,手法单一,较生硬粗浅。
《苦恼人的笑》另开新路,是一部具有荒诞魔幻色彩的心理片,主人公是普通小人物。该片描写那个充斥谎言的年代,一名文弱小记者傅彬对新闻要不要讲真话?内心一直在痛苦挣扎,最后终于战胜了怯懦。影片暴露黑暗没有停留在表象层面,而上升到揭示人性的高度。主题歌只有两句歌词:“望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用多种技法反复吟唱,形式新颖,意味深远。
《海外赤子》题材新鲜,是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华侨生活的电影,也是以小人物的曲折命运吸引观众:在那个荒唐年代,有海外关系就有“里通外国”之嫌。华侨少女黄思华有唱歌天赋,斗胆报考政审最严的军队文工团,政审过程反而引出众多华侨的动人故事,以事实为爱国华侨正名。该片采用当时鲜见的音乐故事片形式,多首具有华侨特色的歌曲与美丽的海南热带风光交融,艺术感染力超过许多严肃正剧。
《春雨潇潇》的艺术构思更绝妙,表现反抗黑暗势力,全片竟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并采用柔美的抒情风格。该片描写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遭到残酷镇压。警察冯春海奉命追捕一名被通缉的工人,处处遭到不同职业的善良群众(包括冯春海的美丽妻子)的抵制,他终于觉醒,放走“逃犯”。《春雨潇潇》的画面表现春色,不是常见的艳阳天,首次采用烟雨濛濛的淡雅彩墨国画风格,造型独特,含“悲泪化雨”之诗化意境,又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特色。影片以“柔中见刚”的新手法歌颂正义,反映人心向背,同样具有批判假恶丑的力度。
战争题材“小片”未必会输给“巨片”
《战火中的青春》是建国后第一部战争青春片,题材、故事、风格很独特。该片描写女兵高山扮男装混入男兵部队,与鲁莽勇将雷振林不打不相识,这个“现代花木兰”故事很新奇有趣。当时,“军中爱情”是创作雷区,该片大胆写男女主人公由战友情发展而成的纯洁爱情,格外引人注目。该片充分突出年轻人的活力,并引入富有青春气息的喜剧色彩,士兵们在闲暇时也爱玩爱闹,就连电影插曲《战斗进行曲》也快乐风趣,这就突破了许多国产战争片的刻板陈旧模式。
我国第一部抒情小诗风格的战争片是《小花》。该片写的是军民鱼水情的老故事,但用的是现代电影语言,在国产片中首次打破传统的戏剧化叙事模式,以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现实(彩色片)与回忆(黑白片)交叉组接,令人耳目一新。全片的视听冲击力颇有震撼力,如表现翠姑抬担架上高山台阶的艰辛过程,用一首优美独唱《绒花》贯穿,造型变化丰富,分20个镜头,居然将远、全、中、近景和特写,拉推摇移和大旋转,全都用上,每个镜头都很精美,充分体现音画艺术的强大表现力,成为电影分镜教材的经典案例。
献礼片中的“小片”若要成功突围,除了作品质量要过硬,其宣传推广也要讲策略,不一定和“大片”正面硬拼。
1959年拍摄的《战火中的青春》,没有在献礼片扎堆的10月上映,在数月之后再推出,竞争对手大为减少,反而一炮打响。
2009年,有一家积极开发国产片市场的先进影院——广州青宫电影城,上映一部优秀的建国60周年献礼小片《天安门》,作了一个实验:在国庆前不排映该片,避开热卖的大片《建国大业》。在国庆之后将《天安门》包装成“青春励志片”推出,大受欢迎,一家影院冲破10万票房大关。
四两拨千斤,此句太极名言可作祝福词,送给各位正在奋战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