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叙事和影像表达方面很克制,是一部非常冷静的电影,何况又使用了黑白影像,更增加了我们与这部影片的距离感。但这部电影有着明晰甚至强烈的政治观点。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女佣克里奥,本片是导演做为一个中产阶级少爷回忆自己童年家庭生活的电影,同时也是批判自己的家庭、批判自己所处社会阶层并对劳工阶层表示深切同情的电影,但是它使用的电影语言含蓄、高雅,富有优雅品位。我的意思是说,这部电影有些高冷,修辞精确而含蓄,某些地方解读颇为不易,因为它不诉诸感情力量,它的影像流动散发着客观分析性的气质。
通过电影的台词我们知道这个电影的故事背景很明确,它发生在墨西哥的1971年左右,那是墨西哥的阶层矛盾逐渐强烈的时刻。女佣克里奥在索非亚家做佣人,索非亚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显然是导演本人。克里奥照顾一家人兢兢业业,主人看起来十分信任她。她不仅仅做日常家务,还和这个家庭产生了深刻的感情,她带着负责和爱心做自己的工作,即使流产后还兢兢业业的伺候着这一家。因此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搭建了一个阶层的结构,并处处突出了这个结构。
另外一个结构是性别结构。索非亚的丈夫谎称要去魁北克出差,却实际上并未离开,而是和情人另筑爱巢。女佣克里奥也爱上一个练习武术的穷小子并怀孕了,对方一走了之,她最终诞下一个死婴。索非亚带克里奥去医院检查,后来她俩都独身一人,索非亚说,做女人总是孤身一人。这里就有了同命相惜和同性联盟的意味。
低阶层、“低性别”,还有一个则是“低人种”。这是这部影片的第三个隐形结构。电影中女佣的外表看起来显然是土著人种,而女主人索非亚一家是白人,这一点电影是刻意强调了的,他们去庄园聚会的时候,白人之间在互相调侃,“你这个美国佬”。我们知道墨西哥曾屡次被美国侵略,所有有西方影评人将本片女主人解读为美国象征,而女佣解读为墨西哥象征,似乎也有一些道理。
这部影片的三种关系结构清楚地呈现的价值观是女性主义的、劳工阶层的、被殖民者的。故事就在这深层结构上面展开。一个中产阶级少爷的个人回忆和童年自传,往往带着一股怪味儿,必然是炫耀加留恋,优越感和赎罪感并存,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尽量规避这一切,而规避这一切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方面,它使用的冷静影像,让电影接受者远离了有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愉悦感,它的强烈的旁观色彩,则带有一种审视的意味。它的视角和视线的使用方面,我觉得有一定的深意。粗看这部影片,会发现这部影片没有很强的代入感,这是电影视线的问题。电影一般使用某个人物来将观众带入故事,既然《罗马》是以导演本人的童年生活经验为蓝本,那么似乎应该有一个孩童的视角来带入,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这样去处理。如果这样处理,伦理风险就会更大。片子中一共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究竟哪个男孩或少爷是导演本人,电影没有明确说明。这就将电影中的少爷们作为一个相对抽象化和普遍化的存在,这种表述客观性更强。
《罗马》一开始就将观众视线与片子中的女主角女佣人克里奥的视线进行了同一化,开头第一场戏是克里奥在用水冲刷院落,镜头长时间锁定在正经受冲刷的院落地板上,这正是克里奥每日的视角和视线,她每日的生活质感,她每天都要将院子里的狗屎铲掉,然后用水管进行冲洗。
从水的倒影中我们看到有一架飞机飞过,而电影最后也是一个飞机的镜头,克里奥抱着待晾晒的衣物走上天台,仰拍镜头因此很自然地拍到了空中飞翔的飞机。从这里可以看到导演阿方索·卡隆电影语言的细腻之处。如此被强调的飞机显然是具有修辞价值的,它仿佛代表了女佣克里奥可望不可及的自由和富裕的生活,而克里奥只有每日在院子里铲狗屎、晒被子。
行文到这里,我还没有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上文我说这部影片有十分明确的政治态度。这态度体现在哪里呢?因为粗看本片的人往往会觉得这部影片开启了炫耀和内疚模式,也会因此对本片有意见,但仔细看下去,你会发现它有态度在明确显示出来,不须臆测和臆断。开场时父亲开车精确地穿越相对狭窄的门廊的镜头中,镜头切换边操作车辆边弹烟灰的手部特写,优雅的资产阶级花花公子情态跃然而出,有明确的讽刺意味。庄园山林失火那场戏,仆役们和小孩在救火,先生和太太们则站在一边指指点点,手里端着葡萄酒杯,甚至在匆忙的救火队伍中悠然欣赏火势。这情节也有指向性。
当克里奥流产后,正在虚弱和痛苦的时候,她被索非亚一家带去海边旅行,作为奖赏。但是旅行中她仍然需要伺候少爷们,大家坐在椅子上吃冰淇淋,她仍然要侍立一边。在海边她还下水救了主人的两个孩子,这其中意味也是明显的,她救下中产阶级的孩子却无法保存自己的孩子。
她的感情故事这条线也带有明确的政治内涵。她去寻找穷小子,说自己怀孕了。对方以自己所学武术恐吓她离开。当女主人的婆婆带她去买婴儿车的时候,遭遇学生街头运动,混乱中有歹徒闯入商店,持枪指着索非亚的脑袋,她发现那是让她怀孕的男朋友,惊吓中羊水破裂。在去医院的路上,学生运动导致堵车,导致了她的婴儿的死亡。那个婴儿是一个女婴,而非男婴,可见导演在政治正确方面的处心积虑,这个婴儿被赋予了强烈的隐喻色彩。
政治运动、中产阶级主人的善心、同阶级的人们,似乎全都无法去拯救仆人克里奥。她和女主人短暂的同性联盟可能会弱化阶层差异,但永远不会消除这个差距。这是导演显示给我们的观点,是笔者在上面说他具有强烈政治观点的证据。电影叙事情节有效表达了政治观点,这是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救了主人孩子的克里奥被孩子们一通赞美,然后孩子们说,克里奥,去给我做一杯冰沙来!
阿方索·卡隆的这部自传色彩的电影可以说用心良苦,避免了相似题材电影的很多弊端。当然这种所谓的政治正确的表述,也未必是唯一的政治正确。这部影片让我想到许鞍华的《桃姐》,这部影片也是有自传性质,是《桃姐》制片人自己的故事。电影《桃姐》表达的是众生平等,《罗马》更强调阶级差异,富有阶级意识。《桃姐》里面也思考了阶层,而且也在表达阶层,它时常让少爷罗杰被误认为司机、修空调的工人,它其实带有东方宗教的慈悲和平等感,据说清末知识分子的很多民主和平等意识来自于佛教,而非仅仅来自于西方经典,这一点很有趣。我们不能以一部电影来否定另外一部,它们是不同的人生情境和世俗场景,是相同人性的不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