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广州市从化区的“老放映”黄树辉登上了“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舞台,讲述他与电影结缘,自筹资金建从化赤草老电影博物馆的故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新老电影人的敬佩。一个退休的农村放映员,之所以能登上中国电影最高殿堂,得益于他40多年披星戴月、跋山涉水、风雨无阻为边远山区、工矿企业、中小学校放电影的经历。
40多年的放映员生涯,黄树辉先后获得中共从化市委宣传部颁发农村电影“单项先进奖”、“年度电影放映完成任务奖”、广州首届“华语新媒体影展暨艺美奖电影事业奉献奖等多个奖项,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退休后,他又自建五层楼办起了“从化赤草老电影博物馆”,发挥余热、担负起传承老电影文化的历史使命。
“愣头青”挑大梁任放映队长
黄树辉出生于广州从化赤草村,16岁初中毕业就报名参加从化县乡村电影放映员培训班、获得放映证书,成为从化县第一批乡村流动电影放映员。在黄树辉的记忆中,当年取得电影放映合格证书、成为乡村流动电影放映员的门槛非常高。不仅要求有文化、有觉悟、有责任心,还要求能说会道(翻译成当地语言)。“流动放映”顾名思义是没有固定的放映场所,放映设备、设施和放映条件十分简陋,工作量大且十分艰苦——电影放映员用一根扁担挑着一个装上8.75毫米电影的放映机箱子,一个装着电影银幕的包裹,走村串巷、翻山越岭至各个村寨放电影。每放一场都要挂银幕、安装调试放映机。在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进入家庭之前,看电影是农村不可多得的娱乐项目。每逢放电影,如同过年过节一样全村老少出动,“担凳仔,霸头位”,抢占观影好位置。
1975年2月,广州市从化区赤草村乡村电影队成立,黄树辉作为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上岗不久就被任命为队长,负责辖区内二十多个行政村的放映任务。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黄树辉凭借对电影放映工作的热爱和满腔热情,凭借超强的工作责任心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为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黄树辉和他的队员肩挑手提,自行车驮着放映设备,辗转于辖区内的城镇、乡村、学校和厂矿企业,夜以继日地工作。放映《上甘岭》、《英雄儿女》、《红日》、《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片,如今成了一代人的经典回忆。每放一场电影,黄树辉不仅事先对放映设备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和调试,还在放映之余热情地与当地的工人、农民、师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情况,将所掌握的好人好事或重要通知在放映前播报(相当于一个地方的“新闻联播”),深受观众欢迎,成为观众最值得信任、支持的人。那时候,无论是乡村、学校,还是在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每到一处都能得到热情接待,观众的欢呼与喝彩也成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者工作的动力。
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职业生涯之初,黄树辉取得了8.75MM(一种中国1965年自主研发便于携带的窄胶片电影,专为偏僻的农村、山区、边远地区、海岛及其他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看电影而专门设计的片型和放映机)放映资格证,没有专门学过机电专业知识,全凭对放映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虚心学习的积极态度,在放映中边干边学,认真钻研每个放映细则;不耻下问与同行互相学习、交流,成为放映行业的技术骨干,受聘请为从化地区技术指导,为本地区放映员培训放映技术和维修电机放映机技术,主持和参与研究重大的电机放映机维修难题。
当时的放映条件不理想,胶片拷贝洗印成本高且不能多洗印,放映场次多了易磨损消耗,导致影片质量差。特别是中国独有专为农村放映的8.75MM轻便小机,所生产的影片数量不多,放映机卡片停机维修,胶片拉断重接是常有的事。若在故事情节最激烈时卡机、断片维修,观众就会响起一遍嘘声、骂声,有些甚至还会撒泥沙……为让观众持续看好一场电影,黄树辉不仅在放映时眼睛总是盯在电影机、银幕上监控放映质量,且在平时钻研放映技术和练习胶片接驳技术,做到精益求精,尽可能在放映中减少卡机、断片的停映时间。从8.75MM到16MM,又从16MM到35MM……各种型号的电机和放映机,都能熟练操作。不管遇到多大、多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及时维修和处理,轻松地排除故障。
2011年,鉴于黄树辉过硬的放映技术业务和超高的团队协作能力,从化区电影公司指派其担任全区数字电影的创建与普及工作。于是黄树辉带领一班技术人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区电影公司交给的全区电影胶片转数字放映的任务。
电影转向市场成了个体户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电影放映行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因电视、家庭影院、电脑等新型影像产品的普及,观众逐年下滑,影院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而改作他用,农村流动电影放映更是难以为继。放映员在实行农村人民公社制时,集体出资,放映经费有保障;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只能由个人筹集资金,放映员生活难以为继。放映场次从以往万众期待一片难求,几乎每天都有放映场次,变为每月放映一场都难保证。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有90%以上农村放映员转行不再放映电影,各乡镇农村流动放映队也相继解散。不过,也有少数热爱电影的放映员仍坚守这个阵地,自己掏钱添置设备,黄树辉就是其中的一位。
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出台,中影公司不再统管35毫米国产电影的发行工作,改由制片厂与省或市级发行公司直接交易。从此,中国电影发行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黄树辉借这一改革政策东风,在赤草村成立了从化地区第一个农村个体电影公司(含流动放映队),承包了从化地区大部分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放映业务,并把业务拓展到增城、花都等广州周边地区和佛山、江门、惠州、清远、韶关等市。既满足了从化地区的观众观影需求,又使周边地区的观众仍能看到优秀的国产老电影。
为扩大业务范围,黄树辉以低价淘回一些已经解散的电影公司和农村流动放映队的放映机和电影拷贝,与家人、队友合力经营自办的赤草农村流动放映队。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晚上用6台机器到六个地方放映。有时因同一部影片拷贝一起放不够用,只好全家老小齐上阵“跑片”。随着业务越做越大,先后购买了16毫米放映,103、104解放牌35毫米放映机。
1995年,为满足观众遮风挡雨的观影需求,黄树辉在赤草村父辈的宅地上用石棉瓦盖了一间90平方米,120个座位的“赤草放映院”。当时刚好碰上房地产开发,放映讲述新婚学校故事的《结婚以后》普及婚育知识,2元一张票成为精力旺盛、收入低的民工最爱。放映进口催泪片《卖花姑娘》5元一张,承诺“不哭不要钱”,结果观众哭得一塌糊涂,小卖部的纸巾销量直线上升。
多年来,黄树辉的努力没有白废,1995年,赤草电影队被从化市电影公司评为一九九四年度电影放映工作完成任务三等奖;黄树辉本人先后在1996年、1999年、2000年等获得由中共从化市委宣传部颁发农村电影“单项先进奖”等多个奖项。1999年12月,鉴于黄树辉在电影放映行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其“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不忘初心自建怀旧老电影博物馆
如今,虽然影院新片全都实行数字化放映,年轻一代不再看胶片老电影,但并不等于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胶片老电影从此消亡。胶片电影虽然基本退出市场化运营,慢慢变成老电影人、老观众的一种情怀,但其歌颂党、歌颂祖国,讴歌各行各业的英雄,给人们传递正能量的价值仍在。
2011年,黄树辉找到良口镇乐明村的何力钱和太平镇飞鹅村的李灿州等老放映员,发起成立了从化地区老放映员协会。同时联系本地区及附近县市的同行战友,收集了大量的放映设备。包括各种型号的放映机、发电机、电影拷贝及其他配件,开始在自己家里腾出一层120多平方米的楼房,创建了从化地区老电影放映器材收藏馆。随着各地老电影人的捐增与收集,一层楼无法放下这些老电影器材,黄树辉干脆用整栋楼共五层,自办赤草老电影博物馆,为中国电影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与财富,为从化地区增加了一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黄树辉说,建老电影博物馆的目的是不忘初心,是对老电影文化的一种怀念,是一种电影文化传承。黄树辉完全自费筹建“赤草老电影博物馆”,从2010年开始,到2017年3月16日正式挂牌,前后花7年时间。在海南、湖南、福建等全国老电影人的支持下,五层楼全部塞满了老电影机器和相关老电影设备和电影书画、海报……已收藏了各种型号的老电影放映机30多台,经典胶片电影150多部,还有各式期刊、电影海报和喇叭等电影器材。经常为前来参观的爱好者放映胶片老电影,且不收门票,成为“永不落幕”的老影院。
近年,黄树辉不忘初心,与“小赖哥”等老电影爱好者,联系了全省各地的农村老电影放映员,成立了广东省老电影协会。带领老电影人精心呵护馆内器材设备,为中国老电影发挥余热,宣传中国老电影的历史,为华夏光辉的历史教育助力,放映《闪闪红星》、《洪湖赤卫队》、《红日》等片,足迹遍布广州地区各大中小学校、各乡镇、厂矿企业,为人们送上一顿老电影的美味大餐,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老电影情结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使农村老观众回到“担凳仔、霸头位”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