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1日,由《电影艺术》杂志社举办的电影《破门》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等学者专家围绕影片的主题思想、艺术创新、美学追求和现实价值等方面进行研讨。
电影《破门》以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创建了一支足球队的故事。影片将举世震惊的“5.12”地震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其中,片中的所有演员几乎都经历过“5.12”大地震,他们感恩全国人民对汶川地震的关心和救助,把所有伤痛埋在心底,通过足球运动来振作精神,更深一步体会迎难而上、生生不息的“破门”精神,用微笑来面对世界。
李准十分欣赏影片传达的教育理念,“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一定是在他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欲望和能量被释放出来,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影片主人公的教育理念正是解放孩子内心深处强大的能量和愿望。”他认为,这种教育理念与爱因斯坦“抓住兴趣”的教育主张异曲同工,值得称赞。
仲呈祥认为影片具有现实意义,思考深入,逼近人性的复杂性,“《破门》是从生活当中来的,他们在进行艺术的提炼当中,思考比较深入,而且在努力向着人应该提倡的最先进的思想方面靠拢,向着人的精神世界,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方面逼近。”
马维干称赞影片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作为儿童电影,这个片子最大的特点是写儿童的故事,塑造儿童形象。主人公喜哥从大人的角度,讲这些孩子的故事,把儿童的性格特点,把他们的成长抓得很准。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坦克、桑果、小钢炮,每个人出来,性格都非常鲜明,在一个电影中把这么多人物都写得鲜活、可爱,是非常不容易的。”
陆绍阳认为,影片的独特性在于“从少年身上寻找我们精神的原动力,在苦难中寻找民族精神,十分难得。”
导演徐耿现场分享了电影的创作缘起,他透露,影片故事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片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有些演员就是原型在演自己。作为导演,创作这部电影,就是想表现中国的一些普通人在特定的极端的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
电影《破门》由徐耿执导,马顺洗、李虎城、彭一家、刘炷诗嫚等主演,已于2018年5月11日上映。(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