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郑中砥)4月14日,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戏曲与电影艺术交融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陆亮出席研讨会。《新穆桂英挂帅》、《布依女人》、《李贞还乡》、《韩玉娘》等数位戏曲电影导演、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就新时代戏曲电影导演的责任与使命,创作中的理论与困境,促进戏曲电影艺术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新穆桂英挂帅》导演刘澍在发言中提出了戏曲电影在戏曲真实与电影真实之间的选择困境;《布依女人》导演杨瑞青现场讲解了该片在曲目上的创新与融合,表达了继续创作精品戏曲电影的决心;《李贞还乡》出品人龙献策提出现代戏的戏曲电影应与故事片相结合;《韩玉娘》舞台导演王永庆谈到了影片从评剧到电影的曲折历程,认为戏曲电影对戏曲传播和完善戏曲艺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认为,戏曲电影最早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如京剧的《白蛇传》、越剧《红楼梦》、豫剧《花木兰》等,这些电影把很多珍贵戏曲保留下来,电影中也运用了很多当时最新技法,提升了戏曲舞台的表现力。
以戏就影 遵循电影规律创造戏曲电影
“电影镜头解决了舞台上演员如何真实、生动的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用戏曲的唱念做打把内心世界传达出来,起到很好的反馈作用。”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说,“以戏就影”重新打破了戏曲舞台的调度,根据电影寻找的写实化场景重新调度,而戏曲特别精美的虚拟表演很难有容身之地,这是导演无法回避的美学和艺术原则的选择。“如何处理镜头前的表演,是戏曲演员面临的问题。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的分寸感如何把握?舞台离得很远,观众主要看演员的形体等,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就把演员出卖了。”
豫剧电影《新穆桂英挂帅》导演刘澍提到该片拍摄在电影真实与戏曲真实之间的处理,“我们这次是在横店实景拍摄,在实景的基础上尽量做得唯美,尽量让实景虚化,给人一种虽是实景却与实景大不相同的感觉。”
评剧电影《韩玉娘》的舞台导演、电影导演助理王永庆谈到,评剧有100多年历史,像早期的《刘巧儿》、《秦香莲》等,观众都是通过评剧电影熟悉评剧的特色和魅力,了解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名家。“戏曲电影应当为戏曲服务,要运用电影的艺术手段来发扬戏曲的特长,弥补舞台演出的不足。”
以影就戏 用光影呈现戏曲精粹
戏曲电影中的虚实关系,一直在拍摄过程中处于较力,不容易拿捏的状态。豫剧电影《新穆桂英挂帅》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刘澍运用了人工搭出来的“真景”,“我们的初衷也是想把它做得假一点,不想做得特别实,把戏曲化唯美的东西尽量保留下来,做到极致。”剧组还用了一些动画元素,为得是让孩子们感兴趣,在增加戏曲电影趣味性方面做了探索。
戏曲与电影结合之后,在美学品位上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早期的戏曲电影,布景都是比较虚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在后面挂一块布拍摄。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谈到,这就是“以影就戏”,以电影来迁就戏曲舞台,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更好的保留戏曲的精华,电影起到记录的功能,把电影中的镜头和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如何更好地结合,不改变唱念做打的艺术品位。这些做法使早期戏曲的舞台调度、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得以保留下来。
湘剧电影《李贞还乡》的出品人龙献策谈到,《李贞还乡》是个现代戏,所以选择用故事片的风格来拍摄,甚至动用了枪炮,以及大批群众演员,来塑造战争场面,更具有观赏性,偏电影的元素更多一些,或许年轻的观众更喜欢看。
“像《李贞还乡》、《布依女人》在戏剧性的营造、人物心理的表现和电影叙事流畅方面,不亚于所谓的常规叙事,有很强的抒情性,反而更优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认为,《李贞还乡》运用电影语言已经很成熟了,用人物的心理状态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自然串联起来,而且还设定了悬念,使人物在时代背景下进行抉择,有很激烈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