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纪录电影《三变 山变》专家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贵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原秘书长彭嘉庆,原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文艺处长彭成梁,国家电影局艺术处原调研员孙丽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影视委员会秘书长王爱红,资深媒体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崔屹平,移动电影院副总经理张茜,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焦希海等出席研讨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电影评论家、原中影集团党委书记窦春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等影视界专家、学者观摩了影片,并就影片的现实意义、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室副主任左衡主持。
电影《三变 山变》由彭兰玉执导,以改革开放40年为大背景,用纪录电影表现手法展示六盘水市各级党委政府以责任、担当和勇气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是怎样开启脱贫攻坚之旅的,真实再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三变”改革探索中的鲜活故事,记录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家认为,以纪录片的形式把“三变”搬上大银幕,是电影人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实践,也是电影人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的实践活动。影片以纪实思维为导向,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态,论证了历史哲学,对中央文件做出了正确解读,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论证了什么是“三变”。
专家同时认为,导演善于发现、挖掘、描写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让观众对“三变”政策以及当代农村发展有了准确的认知。专家表示,影片做到了形象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采访与追踪,展现出贵州六盘水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奋斗、新创造,是一部展示大美贵州的风光片、改革创新的形象宣传片、当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纪录片,同时也是农村百姓发家致富的励志片。
据悉,1月11日-2月28日,山东青岛929万市民会率先通过移动电影院观看到《三变 山变》,这也是移动电影院分区、分众发行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与落地。另外,影片也将在近期全国上映。
纪录电影《三变 山变》制片人、总导演彭兰玉介绍本片的拍摄过程和主题意义:
本片表现的主题是“三变”。那么何为“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称为“三变”。我是2016年10月到贵州六盘水市采风,当时准备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后来获悉贵州省六盘水市创造性提出的农村“三变”改革,引起中央高层关注。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两次对六盘水“三变”改革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六盘水“三变”改革的深层次价值意义,把“盆景”变成“风景”。同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及“三变”创新成果,指出通过改革创新,要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我看到媒体报道专家是这样解读的:“三变”改革,它解决了农村改革中哪些深层次问题呢?首先是集体产权,自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风险,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去生产经营,由此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承包到户”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以户为单位的精耕细作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令世人瞩目。
然而,40年的改革走到了今天,面对农村新的发展现状,出现了新的困惑。以户为单位的生产,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需要,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难以享受到金融、流通、科技等社会化大服务;“三变”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改变原来的想法下决心要拍摄这部纪录电影。历时一年半的时间跟踪采访拍摄,后期剪辑时发现解说词缺镜头,又多次回到六盘水进行补拍。每次釆访拍摄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看到六盘水四个县区通过“三变”改革模式发生的巨变就更坚定一定要把这种变化搬上大银幕宣传出去,告诉世界中国是怎样脱贫的。成片经各级主管部门审片审了半年多的时间,从2016年10月开始采风采访到2018年12月底才取得国家电影局批准的公映许可证,可见它的重要性,如果是一般题材的影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公映许可证了。虽然苦,虽然很艰辛;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通过此片的播映让广大的农村农民以“三变”为载体尽快富起来。
◎ 王爱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影视委员会秘书长):
将为对少数民族电影做出贡献的人给予支持
观看完《三变 山变》,我很感动。民族促进会与移动电影院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共同推进少数民族的宣传、发展,也为了让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通过移动电影院更好、更广泛地为观众提供观影服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影视委员会将为《三变 山变》这类影片以及对少数民族电影做出贡献的人给予支持。
◎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影片是电影人贯彻执行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的具体实践
电影《三变 山变》以纪录片的形式把“三变”搬上大银幕,是电影人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实践,也是电影人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的实践活动。影片较为准确地表现了六盘水市创造“三变”经验,精准扶贫的概况和进程,让我们都懂得了什么叫“三变”,展现了六盘水市这块土地美丽的景观,以及在精准扶贫前后发生的巨变。
纪录片应该以纪实思维为主导,并且辅之于审美思维,两者结合,既提升纪录片的历史品位,也能够提升美学品位,以增强它的吸引力、感染力。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要有历史事件进程准确的、真实的展示,更需要展现决定着历史发展走向的人的精神风貌及其他个体风采,既需要事件的铺叙,更需要创作者独具慧眼的审美发现。《三变 山变》注意到了表现对象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但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艺术呈现的形态上,能有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细节发现。
◎ 张思涛(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
影片不仅记录了时代,还预示着生活前进的方向
纪录片不仅有记录时代的意义,也要有记录生活导向的意义。《三变 山变》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时代的真实行为,还具备了导向意义,影片预示着生活前进的方向。而且,这部电影对时代的生活导向意义并非是一般的意义,而是非常重大的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影片揭示了中国农村下一步的发展道路,我认为,“三变”是继土改、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次关于农村的具有重大革命性意义的跨越。
从艺术特点方面分析,《三变 山变》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主创人员善于发掘和反映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同时,影片做到了形象与思想的统一,对大量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了提炼;影片也具备比较严格的逻辑性,思维逻辑清晰,结构严谨。
◎ 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影片能够打动我的内心,产生共鸣和互动
电影《三变 山变》对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中国电影发展都具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世界范围来讲,通过“三变”、通过精准扶贫,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我们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就是让1亿多人脱贫,这一定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电影不能缺席。
我们最近提出了一个概念,观众既不是你的上帝也不是你的敌人,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与观众建立共同体,包括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最终让观众喜欢这部电影,这样的电影才能够取得成功。就《三变 山变》而言,它能够打动我的内心,能够与我产生共鸣和互动。影片不仅仅讲了“三变”,还讲述了包括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三变”相关的问题。
影片总体感觉偏新闻性、政论性,缺少一些纪录电影所需要的人文表达美学精神,这是需要思考和努力完成的工作。
◎ 窦春起(电影评论家、原中影集团党委书记)
影片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这句话是列宁讲的。电影《三变 山变》没有离开新闻纪录片的本体功能,反映了改革开放当中农村的变化,准确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精准扶贫这样一个国家战略进行的过程。因此,这部影片应该说是当前纪录片中的重大题材。
电影主创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示出六盘水的变化,反映在农村改革开放中一个经验的诞生,这是非常敏锐的捕捉。影片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它反映的问题使我们认真去思索,所以,看了这部电影,感到内容是很振奋的。
另外,在艺术处理上,新闻性是这部影片的特点,因为新闻性也可以看作是纪实性,如果影片没有这么突出的纪实性,可能就失去了真实的价值。影片当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视新闻镜头,很巧妙也很重要,加重了影片的时代感与现实性。同时,影片从人物切入,从若干人物出发,把观众带进实践当中。故事片是塑造人物,这部纪录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人物。
◎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影片的新闻性、宣传效果俱佳
《三变 山变》把中央一号文件转化成影片的样式,文件是字面上的解读,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对文件精神了解得更加详尽,例如“三变”到底是哪“三变”,到底是怎么进行“三变”。这部纪录片的新闻性、宣传效果俱佳,这一点值得肯定。
中国脱贫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世界性的。我个人认为,在留下影像记录的层面,纪录片比故事片更具有历史价值。如果说《三变 山变》是脱贫题材,我觉得有些“窄化”了,影片展现的脱贫,是根据地域特点抓住了新农村自身的生长点,因地制宜这一点非常重要。贵州六盘水通过实践探索才有了“三变”的思想,种植深加工再加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这是六盘水的自身生长点,我认为,挖掘自身的生长点非常重要。
同时,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还是要落实到人,影片讲了一群带头人,有的是村支书,有的是从城市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士来反哺农村,这些带头人带着对故土眷恋的情感回到家乡,对故土没有情感的话,扶贫也很难做到位。
◎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
影片做到了宏大与微观、纪实美与戏剧美的结合
电影《三变 山变》是一部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纪录片,通过六个人的命运来表现时代,表现农村发展,也探讨了到了发展关键点之后,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纪录片应该做到纪实美与戏剧美的结合。比如目前很多纪录片都有摆拍的部分,如何将纪实与戏剧进行结合,各自占比是多少,需要根据具体的题材来确定。电影《三变 山变》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纪实作为主导,在纪实美学的基础上进行“摆拍”,在上述两种结合上做得不错。
◎ 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用大量鲜活的人和事的例证来展现变化
《三变 山变》用大量鲜活的人和事的例证来展现变化,通过不同人的背后的故事带给观众丰富的信息量。影片整体结构比较固定,首尾用国家政策的角度展现,前面是多个典型的经历,后面是深入的分析总结。
影片展现了贵州“弯道超车”,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但却能够在当下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贵州人用全新的眼光来发展,在全球化经济格局和文化格局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三变”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思维。
◎ 彭嘉庆(贵州六盘水市政府原秘书长):
这部纪录片意义非常深远
我是老六盘水人,现在已经早过古稀之年。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大学生,在六盘水工作了将近20年,改革开放以后回到了老家福建。我退休后又回到六盘水,我发现六盘水变化非常大。我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是伴随改革开放上来的年轻干部,那时我看到了贵州农村的贫苦与落后。
现在,六盘水通过“三变”,在最底层、在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到我的学生家,他们的地变成一片花园,有花有果,还有各种珍贵的中药材,“三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现状,也使我的心头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三变 山变》是一部纪录片,它的意义一定非常深远,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们身处新时代社会,再回过头看贵州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它的意义一定非常深远。
◎ 焦希海(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
影片具有全面性,希望能够推向农村
电影《三变 山变》有全面性,影片展示了农村发展的方向,让农民真正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出路。影片的推出非常有意义,我从中看到了前瞻性。
这部电影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与实践,有了具体的时间,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精神的弘扬,都是一件好事。希望《三变 山变》能够真正推向农村,让农民看到这部影片。
◎ 崔屹平(资深媒体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
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好的情怀让我很敬佩
导演有如今热闹的传媒界稀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追求美好的情怀,同时,遵循新闻传播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深入生活,贴进百姓,才能够到社会最基层了解那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彭导不经意中触动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联产承包四十年后,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究竟该走什么路?向哪里去?《三变 山变》展现的中国农村改革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生活走向富裕的新变化,纪录片触及当今农村改革过程当中一个重大节点。这部影片要力争早日公咉,重要的不是回收多少票房,而是要通过院线播映,带动更多媒体的传播,要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应该说,这部纪录片更大的市场和传播价值及意义,是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和亿万农民之中。
◎ 彭成梁(原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文艺处长):
凝聚正能量,构筑中国梦
我参加了这部影片的一部分拍摄,但因为身体状况,没有一直参与其中,我感到很遗憾。影片让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看到了贵州六盘水的变化,我从当代农村,包括那些农村企业家身上学到了不少。
我特意把一幅书法作品献给《三变 山变》这部影片,献给导演,书法内容是“凝聚正能量,构筑中国梦”,向这部影片和创作者致敬。
◎ 张茜(移动电影院副总经理):
移动电影院会全力做好民族题材及主旋律影片的全新通道
移动电影院真正与民族电影结缘是在去年10月25日“新时代民族电影新征程”战略合作发布会上,现场我们公布了10部优秀民族影片上线,移动电影院正式启动了首个成规模、类型化的电影专区——民族专区,及主旋律题材影片专区。
这次《三变 山变》为什么这么感动我?首先它的题材是纪录片,以纪实思维为导向,审美思维活跃于历史发展人物的鲜活走向,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态,论证了历史哲学,诠释了文件的正确解读,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论证了什么是“三变”。时值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庆祝建国70周年,各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年份,我觉得《三变 山变》这部影片应该得到各党政机关单位,包括扶贫以及公益组织、商业组织的重视,移动电影院会全力做好——民族题材及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全新通道。
在此,我也同在座的各位专家分享一个好消息,2019年1月11日到2月28日,青岛市929万市民将会通过移动电影院率先观看到《三变 山变》,这是移动电影院分区、分众发行的创新性尝试与落地,以内容作为驱动“互联网+科技”业务创新的新业态进行支撑,继续以公益的方式支持公益扶贫及民族电影,移动电影院将做好国内观众及海外华侨同胞了解中国纪录电影的放映桥梁。
我们也希望能将这部电影传递给更多想看而看不到的观众,让移动电影院真正成为实体影院的有益补充,实现中国票房增量,实现创新性突破与落地,其实这是移动电影院的初衷和目标,希望中国电影在和谐的气氛下共同进步,实现突破。